人类为什么至今看不到“黑洞”的真面目?

通常长期的持续观测,天文学家们发现,在宇宙中有一些引力很大却又无法看到任何天体的区域。通常,这种奇异天文现象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这些区域有极强的磁场和引力,不断吞噬很多的星际物质,某些物质在它周围运行轨迹也会同时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圆形的气体尘埃环;

2.它们有极大的能量,能够发出很强的各类射线辐射;

3.因为它强大的引力作用,光线在它周围就会发生弯曲变化。

就是这样,通过观测到的大量间接征兆能够证实它的存在,却不管怎样也无法直接看到它。于是一些天文学家想象的认为它是一种恒星塌缩后,质量、密度非常大的暗天体,美国的物理学家惠勒为它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黑洞”。

在今天这个宇航时代里,世界各国都已拥有各种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比如大口径配有极灵敏接受器的光学望远镜,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突破了地球大气层包围的哈勃空间望远镜等。现在的天文观测,已经逐渐触及到距地球100亿光年以外的遥远天体,从河外星系到宇宙尘埃都能一览无余,甚至像几万公里外一支小蜡烛那么微弱的光也能观测到,而唯独对“黑洞”却无能为力,确有些不合逻辑。若它真是一种质量、密度极大,磁场、引力很强的“天体”,为何到现在都看不到它的真实面目呢?

原因非常简单,“黑洞”并非是真正的实体星球,而只是宇宙天体运动时产生的各种“磁场漩涡”现象,它的能量、射线辐射主要都是由磁场力作用产生的,因为它的构成物质密度非常稀薄,光线发射极其微弱,因此根本没有办法在远距离用光学仪器观测到它的形状,如果根据它的形态和性质来说,它倒的确可以说一个“黑暗磁场漩涡洞”。

我们假设“黑洞”是一种物质构成密度很大的“天体”,那么,在“黑洞”和物质密度相对较小的宇宙空间两者应该是有分界面的。根据光的反射、折射原理,当光投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会有反射和折射现象的,这一点已经从宇宙中所有不发光天体都能够反光得到证实,无一例外。因此,从“黑洞”无法反射光线这一点说明“黑洞”尽管也有极强的吸引力,可是它的物质构成密度很稀薄,根本达不到反射光线的程度(并不是光线因为被它吸引不能脱离而不能反射)。

当光线和它相逢的时候,只得穿越而过了,看不到明显的光反射和折射现象。所以也就不能通过光学观测直接看到它的形状,而只能选择其他天文观测方式,通过“黑洞”快速旋转运动中产生的极强各类射线辐射来证明它的存在。在1992年的时候,科学家们通过哈勃望远镜上的高速光度计对天鹅座X-1的一批观察数据做分析时,发现了两个快速衰减且消失极快的紫外线脉冲阵列。这种现象与理论预言的物质落进黑洞视界时,释放辐射的特征正好是符合的。谈到光线在“黑洞”附近有可能发生弯曲的现象,是因为光波原本就是一种频率极高的电磁波,光现象本质其实就是一种电磁现象。因此,这种光线在“黑洞”附近因为受其磁场引力作用而产生弯曲现象是非常自然的。

宇宙中的任何天体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任何物质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相互内在联系。“黑洞”现象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在自然规律内物质循环演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整个自然界是由不断运动着的物质所组成,绝对静止的物质是不存在的,物质运动必然会产生磁场,天体和磁场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因此只要有天体,它周围就存在磁场。不同类型的物质结构因为运动方向的不同,运动速度的差异,会产生很多大小不一、强弱各异的磁场漩涡,人们通常把这种磁场漩涡称作“黑洞”。通常较大的物质结构产生的磁场漩涡较大,例如星系中心的“黑洞”(银河系中心);较小的物质结构产生的磁场漩涡也较小,例如恒星之间的“黑洞”(天鹅座X-1)。

在自然界,对物质能量大小起决定性作用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物质的质量;二是物质的运动速度。因为磁场具有力和能的特征,所以“黑洞”尽管构成物质密度很小,但由于它有很快的旋转运动速度,当组成它的物质凝聚向一个方向作有序运动时,便产生极大的能量和极强的引力。在宇宙中,有一些分散的呈气态的氢、氧类物质和呈固态的硅、铁类尘埃物质,通常受“黑洞”吸引力的作用,在“黑洞”附近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向它的中心高速旋进,逐渐形成围绕“黑洞”中心运动的圆形气体尘埃环。“黑洞”尽管无法直观地看到,却能够通过它向外发出的各类射线辐射现象提示它的形态。国外曾经有报道,哈勃望远镜已经拍摄到“黑洞”周围边缘呈现出翘曲状的尘埃圆盘,这些都形象的证明了“黑洞”的漩涡性质与真实形态及漩涡,通常都是呈漏斗状的特点。

事实上,宇宙中各类“黑洞”的运动形态和形成原理就像我们用肉眼能够看到的许多自然涡流现象一样。比如地球上大气运动产生的热带气旋——“台风”,在“台风”外围是急速旋转的气流形成的急风暴雨区域,能量很大,而在空气涡流中心区域——“台风眼”,因为空气稀薄,压力相对很小,对周围产生强大吸引力,所以气流不易进入,反而是风平浪静的区域,从卫星图上能够清晰地看到“台风”的圆形漩涡状云团。另外,还有江河湖海中的水涡流也是圆形漩涡状的,水涡流同样有很大的能量和吸引力,当物体接近时会被吸引进漩涡之中。“黑洞”,其实就和“台风”、“水流漩涡”这样能够直观看到的涡流现象很像,可以说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产物。它的巨大能量和引力主要来自物质急速运动产生的磁场。

所谓“黑洞”中心,是指那些外界物质不容易进入、有形物质又很少的区域。因此,在“黑洞”的中心都是空白区域。由于它对四周物质的吸引力在每个方向几乎都是均匀的,通常在“黑洞”周围物质运行的轨迹都是圆形漩涡状的。因为“黑洞”物质分布密度都不相同,它的周围通常还会伸出一些旋臂(如可见的星系旋臂),从而造成同方向辐射强弱程度不同的射线脉冲现象(即脉冲星)。

通常情况下,在“黑洞”引力吸积过程中,物质的数量和密度持续在增加,磁场漩涡范围会相应增大,能量和引力显著增强,而且会吸引更多的物质,这样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当“黑洞”周围物质达到相当体积和密度时,对光的反射、折射作用逐渐加强,到了某种程度就发展成为能够通过光学望远镜直接观察到的有形天体——“星云”,正是从恒星级“黑洞”中孕育出新生的天体“星云”。这种初期的有形天体多数是呈环状(环状星云),它的构成物质相对较稀薄,因此,形状是很模糊的。就这样,随着“星云”体积的不断膨胀,于是就有了几十亿年以上向“恒星”发展的演变进程。

总结一下,宇宙中全部天体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都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黑洞”也一样。一旦我们通过表面现象揭示出它的本质和与自然规律的内在有何联系,包括“黑洞”在内的各种神秘天象就很容易解释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