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评论
两年内我第三次看了《兵临城下》。前几天感觉自己快要倒下了,被看不见的子弹扫过,心里大义凛然的喊了一声:“开枪啊!”其实你知道子弹上膛前你会第一个躺下装死。
那个又让我窒息的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是个神枪手,头衔最高,甚至高于历史赋予他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雄。
原本是乌拉尔的一个牧童,他清澈的眼睛只有通过猎枪瞄准镜的小偷的眼睛。在他的脑海里,一个爷爷的声音响起:“我是石头。我一动不动,慢慢地把雪放进嘴里,这样它就不会感觉到我的呼吸了。我平静地让它靠近。我只有一颗子弹,瞄准它的眼睛。我的手指轻轻地按在扳机上,我没有颤抖。
然而可笑的开场大幕拉开了,苏军冲锋了。指挥官喊道:“拿到枪的冲上前去,没枪的从受害者手里夺过来。”神枪手瓦西里不配枪,只发了五发子弹。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我要一把枪!”
在一具尸体下,瓦西里用手里的五颗子弹射死了五个德国高官的脑袋!
于是几十个德国军官的脑袋被瓦西里射开了。战争期间,敌人惊恐万状,迅速派出被称为“军中第一狙击手”的柯尼希少校“追捕”瓦西里,瓦西里终于棋逢对手。双方的秘密战斗比地对空攻击更刺激。
瓦西里发现对方瞄准镜反射光,让试图营救而死的爱人举起了一块碎玻璃。德国少校被击中右手,但远未击中瓦西里的靶头,较量还没有结束。......
瓦西里的助手跳到空中,被一名德国少校击落。生死只在一瞬间。有高手的身手,一枪一杀的狙击境界,真的是一种享受!
说实话,德国少校的死是这部电影的败笔。他认为自己得手后在空地游荡,被瓦西里射杀,完全背离了狙击手的原则。
自古“英雄救美”,这里又来了一个“美女救英雄”。美丽的犹太女孩塔妮娅勇敢而执着。她不仅帮瓦西里赢了一轮,还为了鼓励瓦西里英勇杀敌,半夜钻到他的毯子下。他们之间瞬间爆发出了火热的激情,战争中的爱情以这种隐秘的形式被赋予了更为暴力的实现,让另一个人在单纯贪图感官享受的世界里感到浅薄苍白。就像男同胞谈论瓦西里的枪法一样,自然会谈到CS。女性的战争观自然会女性化,关键时刻generate的激情高潮更是精彩。乱世之爱,必将惊天地泣鬼神!
不过据说这种恋爱模式充满了好莱坞类型片的色彩。比如有的观众会猜测,结局一定是男女主角都挺过了战争,最后在战地医院重聚,因为他们注定要分开,其中一个会受伤。是的,毫不奇怪,这只是老生常谈。看到瓦西里走向躺在病床上的塔尼亚,摄像机缩小显示景深全景。谁的心里不是苦乐参半?不考虑结局套路,第三遍看的时候更关注它的场景调度,发现导演设计的很好,类型片也有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