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颠覆性创新

前段时间有个哥们去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然后看到了毕加索的《阿维尼翁姑娘》,这是毕加索跨越时代的杰作。回来后,几个朋友在聊天:哦,毕加索画得真好。其他几个人也一致认为很棒。

拿我来说,我有点坏。我在《皇帝的新装》中扮演一个小孩的角色,于是我问:“阿维尼翁的姑娘有什么好画?”?啊哈,这哥们说:笔触大胆,造型牛逼,色彩等怎么样...我说如果你在现实中选择一个女孩,你会从阿维尼翁女孩中选择一个女孩吗?哥们想了想,说没有...

是的,阿维尼翁的五个女孩中,三个被画成鬼,另外两个勉强像人。太丑了。现实中谁会喜欢这样的女生?

现实中,我们常常认为大师的作品是美的。大师画的作品不一定美,但其实当时的一些东西给我们的启示并不在于美本身。

首先我们来看看阿维尼翁的年轻女孩,画的是当时一群在街上卖身的女孩。作为当时的艺术家,毕加索是上流社会的人,他不会赞扬一个出卖肉体的阶级。这是第一点。

其次,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误解?可能经常和毕加索的个人生活有关。毕加索一生有数不清的情人。这里可能会有一点对艺术家的偏见,比如罗丹的《情人多》,埃贡·席勒的《情人多》,等等。很多人认为这个艺人会和模特发生关系等等。当然,毕加索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不仅他的名字那么长,而且有无数的情人。有六个有执照的妻子和许多孩子。他有两三万幅画,很“高产”。

其实这群艺人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处于光鲜亮丽的状态,这是第一;第二,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具体场景有一定关系。我想想,毕加索44岁时勾搭了一个17的姑娘,62岁时娶了一个22岁的姑娘,80岁时又娶了一个35岁的姑娘。后来他八十多岁的时候得了前列腺癌,然后做了手术。从此毕加索觉得战场白天在画布上,晚上在床上。既然行动了,这个战场就只能在画布上!

这当然是个笑话,但是这一幕是怎么来的呢?毕加索对十七岁的女孩说,我是毕加索。来给我当模特。模特和画家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场景,就是你在画画的时候,两个人的眼睛经常会对视。不信你可以试试,因为我们还专门为此事做了一个实验,叫做十五秒眼对眼实验。你什么意思?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你把两扇窗户都打开,窗户对着的时候,你的眼球还不错。难免有人翻窗而为贼。不信你可以试试。如果你看一个异性十五秒,没有笑声,那么你不是面红耳赤,就是红了眼眶,就会发生一些情绪化的事情。

在互联网圈,有一个歧视和鄙视的链条。做集成的工程师歧视做C语言的,c++,c++歧视做Java的,Java歧视做PHP的。最后,大家集体鄙视做艺人的,因为艺人不懂技术。这位艺术家只是微笑。你们都没有女朋友。这反映了一个场景,因为你对面的窗户是你在开发一个工作流程或者做技术的时候的机器,它无法打开你内心的窗户让你跳进去。

为什么娱乐圈经常有一些花边新闻。这一幕是在天堂里创造的,所以他们看着对方就不说话了。接吻和性爱场景是自然场景,所以变成了情感地带。不管是哪个圈子,哪里的场景设定特别符合这种事情发生的地点,就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个香艳的故事。

让我们回到毕加索今天的主题。既然大师画了这么多作品。她和阿维尼翁的少女一样,都是立体派的鼻祖,画的不美也不好看。它的价值是什么?我们今天在这里是要问毕加索为什么这么牛逼。

回到毕加索的时代。毕加索进入美术领域时才十几岁,就已经展现了自己的才华。14岁,他的作品在空间感和塑造色彩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如果你向前看,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学院派,在现实场景中,在安吉尔,丢勒等面前,有很多大师的作品。当你看到那些作品的时候,你会发现,用它们画出一生的心血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所以,作为天才,毕加索没有选择常人选择的道路。他选择的立体主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立体派,是从哪里来的?首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来说,立体主义并不是首先出现在绘画领域,而是首先出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据说黑格尔在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然,我们需要对细节进行考证,但真正在画面中实现,并把它变成一种体裁,这是毕加索的特殊贡献。在毕加索之前,在立体主义的萌芽阶段,有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塞尚,他在晚年认为一切都可以还原为几何形式,但这只是立体主义的萌芽阶段。

毕加索到来后,他做了一项创新。他认为艺术家的视角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以前一个艺术家画模型的时候,我坐在这个地方,模型坐在对面,我就一直在这个地方描述模型。在二维的平面空间里,我在模仿一个三维的东西,这是传统绘画中沿袭的东西,包括后来的印象派画风景画等等。,而且还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但是立体派开辟了另一种可能性。比如我在这个地方看女生的脸。我画了一半。然后我发现我的下半张脸更好看了。我转到另一边,画了一张正面脸,和他合二为一。

所以有时候你会看到毕加索的画的上半部分会以和下半部分不同的角度出现,然后你可能一转身就看到后面了。如果你去看《阿维尼翁姑娘》里的姑娘们,都是换个视角看不到的场景。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打破了原有画面所必须的空间感和系统感,重建了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是由艺术家主导的。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突破,这个小小的突破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在一个平面空间里,它可以组合各种元素,可以是方形的,可以是立体的,可以是不同视角的。它打开了想象的可能性,所以后来我们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各种流派、各种元素都可以进入画面,这是立体主义之前所没有的。

立体派的价值。如果我们现在做一个标杆,在前几年,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卡梅隆的杰作《《阿凡达》》。在《阿凡达》之前,我们看到的所有电影都是二维的,但《阿凡达》给了我们一种观看的颠覆。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等在世界上特别火的技术,也在不断改变人类看待世界的视角,这就是它的价值。我们正在看着它。如果把毕加索看作一个企业家,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企业家。我们可以给他找一个标杆,就是现代的苹果,乔布斯。乔布斯,在选择自己的创业方向时,历史上总会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时在他做出智能手机之前,并不是乔布斯创造的。

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在这里开发一些智能手机,但没有人将它们推向市场,因为培养用户的成本太高。但乔布斯不一样。他把手机和平板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交互体验,不再是传统的键盘手机。这开启了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小小的改进,现在回头看并不复杂,却催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态。现在有多少人依靠安卓和苹果系统开发app和创业。这是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为更多的人奠定了基石。

这是他的最高军衔,也是历史上的一个角色。回到毕加索,他成功地将立体主义转化为可以在平面上看到的视觉呈现。在这一点上,他对后来整个视觉变革和思想变革的贡献,包括音乐、建筑、电影等。,都表现出立体主义的影子,大家都在不断的拆散和重构。

格尔尼卡,这是一部描绘战争的作品。这部作品看完真的让人觉得很感动。让人感觉战争中阴影笼罩,各种情绪都有。他集合了很多不可能的因素,比如抱着孩子哭的妈妈,哭的女人,哭的牛,哭的马。当然,这些都有其象征意义。在整个画面的空隙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残破的肢体。从色彩构成来看,画面中基本没有色彩,表达的是一种痛苦。在这个二维空间里,你很难在一张图中呈现出这么多同样情节相似的东西。

在整个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毕加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他人的轨迹。在这个赛道上,他是规则的制定者,后人在他的基础上不断生根发芽,生长出新的东西。这才是毕加索创新的真正价值。

向在某个领域开拓进取的企业家和创新者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