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拉维亚的生活是怎样的?

摩拉维亚,出生于1907,从小就爱读贝利的诗,并深受其作品艺术魅力的影响。战后的摩拉维亚和受到自由主义思想启发的罗马诗人贝利一样,开始放眼周边罗马城内的各种公共场所,详细观察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

“我想给罗马的普通人留下一座纪念碑。”这位19世纪的罗马抒情诗人,用2000多首14行呕心沥血写成的诗歌,实现了他生前的英雄誓言。1世纪后的小说家摩拉维亚,还完成了《罗马故事集》(1954)和《罗马故事新编》(1959)两部短篇小说集,以其精辟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化的幽默感,为战后生活在罗马社会底层的穷人竖起了又一座文艺丰碑。这两部家喻户晓的杰作,和焦阿基诺·贝利100年前的诗很像,也是那么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在摩拉维亚用毕生精力建造的艺术丰碑上,他不仅幽默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罗马下层社会的画卷,还用他锋利的切肉刀无情地剖析了自己的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这是另一幅令人惊叹的画面,展示了现代社会人们无法相互交流的现实。20世纪60年代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揭露现代社会异化的作品,包括《鄙视》(1954)、《厌倦》(1960)、《关注》(1965)、《我和它》(19765438+)。他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因为难以在生活中寻求自己的真实而感到无聊和苦恼。

包括61短篇小说,《罗马的故事》中的主角都是生活在战后罗马大都市的贫苦劳动人民。他们有的是流动摊贩,有的是酒吧服务员,有的是卡车司机,有的是工人、街道清洁工,有的是裁缝、理发师、流浪汉、佣人。他们被生活逼得无所不用其极,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为自己的生存寻找各种途径。古罗马雄伟的斗兽场,有着美丽神话传说的台伯河,神秘的天使城堡,寂静的古罗马水道,都是他们冷眼旁观的经历,见证了他们在饥饿和贫穷线上的挣扎。即使到了穷途末路,也无法帮助他们改变悲惨艰难的命运。

摩拉维亚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斗士”。他似乎总是有无穷无尽的精力。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文学创作生涯中,留下了意大利社会各个时期跌宕起伏的痕迹。可以说,摩拉维亚和他的作品是意大利从法西斯独裁到抵抗运动以及战后几十年发展变化的最好见证。他的近40部各种体裁的不朽作品凝聚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对文学艺术的执着,摩拉维亚一生写了17部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10部戏剧,10篇评论和游记,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许多佳作。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37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灵魂的虚伪、堕落和堕落触及了法西斯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因此,第六版在即将付印时被当局封杀。他用六年心血写成的第二本小说《错误的野心》(1935),也被当局封杀。1941问世的《假面舞会》,是投向墨索里尼本已岌岌可危的政权的一把锋利的长矛。它嘲讽了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所以在第二版出版时被当局查封了。此后,摩拉维亚的名字被警方列入“颠覆分子”黑名单。

摩拉维亚被迫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文学崇高信仰并没有被摧毁。在南方避难时创作的阿戈斯蒂诺(1944)、罗马女人(1947)、不服从(1948)、随波逐流(1950)相继问世。陶醉在家乡光复喜悦中的摩拉维亚,重新燃起了新的创作热情。在新现实主义热潮的鼓舞下,摩拉维亚以深邃的眼光和敏捷的思维,发表了一系列反映罗马社会下层人民命运和经历的作品。《罗马的故事》( 1954)就是其中之一,描述和刻画了罗马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辛酸遭遇。它在主题的选择、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上都很有特色,可以说是作者的杰作。

摩拉维亚辉煌的艺术成就,是由他用文学手段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他战胜困扰自己九年的疾病的惊人毅力决定的。九岁的摩拉维亚因骨结核被迫卧床休息,从而中断了在摩拉维亚的正式学业。在患病期间,他学习了大量欧洲和意大利的经典著作,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自学成才的典范。

《罗马故事》中的许多主角就像在研磨机中不停转动的咖啡豆。为了摆脱命运,有的抛弃刚出生的亲生骨肉,以免无辜的婴儿像家人一样饱受贫困之苦。其他人忍受不了饥饿的折磨,在战友开的餐馆里骗了一顿饭(罗莫洛和雷莫)。有的为了还债,冒用假钞,最终陷入“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可笑境地。还有一位父亲“从大大小小四双眼睛里看到同样饥饿的表情,看起来像一群饿狼”。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他和妻子去一个教堂偷供品,成为一个被警察逮捕的小偷(教堂里的小偷)。他们心里没有明天,只想量入为出。

幽默地嘲讽现实生活对他们的不公,是摩拉维亚《罗马故事》的独特魅力,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圣诞时节,一年四季生意清淡的文具店老板用文具笔墨代替圣诞蛋糕,让邻居们目瞪口呆,气愤不已,却又生动地揭示了商品社会中以“文学”为生的人们的寒酸、无奈和愤懑的“晚餐”。一个因为朋友的伪证,无辜服刑两年后,刚刚和典狱长告别的犯人,因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再次因为“再见”入狱。

摩拉维亚的《罗马故事》充满了人生哲理。从这些小人物的日常经历中悟出很多人生哲理,看完让人无语。但是,从那些可怜、可笑、可恨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人物的缩影。一个扫街的爱上了大户人家的丫鬟,怕姑娘知道自己的职业,谎称自己是户籍工作人员。结果,女佣和另一个清道夫订婚了。原来“她爱一个带着垃圾袋和拾荒者帽子的男人”(“该你了”;年轻漂亮的女房东对顾客的漫天要价贪得无厌,但在天使般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爱财如命的冷酷的心。最后,她居然嫁给了一个昏昏沉沉的老富翁,他拥有该地区一半的财产,无论年龄大小,他都可以做她的爷爷。一个理发师,他认为他不能再受到年轻女孩的青睐,不敢向她求爱,后来才发现女孩嫁给了店里一个比他更老更丑的家伙。梦想成为电影女演员的年轻漂亮的邮局女职员没有被制片厂的导演录用,而陪她去邮局求职的一个脸很坏的小伙子,因为长相不好看(“脸很坏”)被录用为各种配角。

他作品的幽默还表现在对人物各种遭遇的同情和理解上。他们的恶习不是鞭笞,而是善意的嘲讽,他们的各种伎俩不是谴责,而是含蓄的开导和教化。以成功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刻画,揭示了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的无奈、无力、无助、无意义的生活方式和绝望心态。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让人感到真诚亲切。好像故事里的人物都在面对面的给你讲他们的亲身经历,故事是那么的平凡和普通。但从平凡中见真相,从平凡中窥本质,却能引起读者的呐喊,让他们跟随故事中的人物进入二战后罗马平民的各种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他们的烦恼和担忧:他们怀疑自己的妻子有外遇,却发现自己的刑期已经到期。偏瘫的人比没有下巴的人更有同情心。“总是在人生的阶梯上走下坡路”的身体有缺陷的人嫉妒,是因为他们想博取世人的同情,想把自己和不那么幸运的残疾人相提并论(错误);为了去海边疗养,我向朋友伸出援手,感动了儿子,结果却不得不典当母亲的黄金首饰治病(“没钱的朋友”;辛辛苦苦养大儿子的女裁缝,眼睁睁看着因赌博输钱而犯下杀人罪的儿子成为阶下囚(眼镜);一个喜欢吹毛求疵的年轻人,在大街上和老婆闹,被教训,被路人嘲笑(“吹毛求疵的人”)。

每部小说的结尾都很有趣,恰到好处,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过分拘谨;当做丈母娘的丈夫在妻子离家后坚持要去丈母娘家一探究竟时,甚至注意到丈母娘家客厅桌子上花瓶下的小垫片没放对(“别刨根问底”);结婚才两年,挥霍无度的妻子就让丈夫拿走了银行里所有的存款,一无所有,却最终从隔壁人口中得知,妻子告诉人们,是丈夫挥霍了自己所有的财产,才导致她毅然离家出走(“败家子”);我想委托一位身为作家兼诗人的朋友,为她的母亲写一封虚假的悲痛和无奈的信,以此来感动这位刚刚失去母亲的律师慷慨解囊。不知道代笔人捷足先登,已经拜访了律师(“妈”字)。

《罗马的故事》和摩拉维亚的许多作品一样,在罗马古城这个至今仍是战争伤痕累累的城市的大环境中展开各种动人的情节,迎接人们的是墙上写着的“打倒”“万岁”的字样,“一辆满载无花果和橙子的大车在街上行进”,“一座残疾人和盲人坐在门前台阶上的教堂”。墙上有织锦穹顶和壁画的古建筑,蜿蜒的台伯河托起古城,圣彼得大教堂雄伟的穹顶构成了各种人物活动的时空和背景。所以,读摩拉维亚的《罗马故事集》,就像陪他回到50年代的罗马,漫步在两旁都是古建筑的街道上,徘徊在“红色天鹅绒台阶的金银首饰店橱窗”前,在罗马的台伯河蜿蜒百年,或者在空气清新、空旷荒漠的罗马郊外,听罗马人讲述自己真实动人的故事,领略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