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挤公交车的细节描写作文

1. 老奶奶挤公交车的细节描写 200~300字

人群中有一位老太太,戴着一顶灰色毛线织成的圆帽,围着一条重绿色的绒布方巾,身着藏青色的棉衣,脚上一双极其普通的黑色棉布鞋,右手拎着一个服装袋,袋子上打着大大的“特价”二字,左手紧紧地攥着1元零钱,站在月台上等待公交车。公交车进站还没有停稳,人群便蜂拥而至。老太太生怕上不了车,高举着袋子,挤进蜂拥的人群中。一名快要挤进车门的男子不知被后面的谁推搡了一下,顿时火冒三丈,双手把着车门,宽阔的后背倚着拥挤的人群,一只脚踏着地,一只脚踏着门,用力向后蹬了一下,人群顿时像湖面中投入一颗石子,荡起了一阵“涟漪”。老太太打了一个趔趄,左脚跟不偏不倚地绊在道边石上,随着重心后移,老太太扑通一声跌倒在月台上。

一个小姑娘眼尖,看见老人跌倒在地,立刻跑上前去试图将老人扶起,老人却 *** 着趴在冰冷的月台上。只见小姑娘俯下身子询问了几句,然后拿起手机拨打电话。过了一会,一辆急救车飞驰而来……

2. 描写公交车上拥挤的场面细节描写100字左右

站在路边等车,不一会车子就到跟前了。

哇,好多人呀!我们好不容易挤了上去,可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折腾了半天,终于站稳了。车子继续前行,又有人拦车了,车上的人都说不能再上了,售票员大声叫嚷着:“往前面走走……快点……”可哪还有位置呀!就这样又硬塞着挤上了几个人。

现在的车厢可算得上水泄不通了,站在车上不用扶也没关系,俨然成了一个“肉夹馍”,动弹不得。因为站得难受 ,我摇摆着脑袋,头一抬,只见一位叔叔手上绑着石膏,他也站得极为难受,手不时地上下晃动着,看上去很不舒服。

我立马不敢动了,生怕碰着他。这时一个小孩大哭了起来,可能是受不了这样的拥挤,他的妈妈不停地安慰道:“马上就到了,马上就到了……乖。”

车子一路前行着,车厢里的嘟哝声也一直没有间断过。终于到站了,我们下了车,外面的空气真清新啊!我像逃离了“牢笼”一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3. 关于公交车上的细节描写

前几天乘坐公交车上班,车上人挺多没座儿,上了车我便走到了车厢后面。

在我之前上车的还有一位六七十岁模样的老人,而仅比她早一步的年轻妇女却占下了仅存的一个座位。我眼见了老人的失望,随后便站在了她的身旁。

老人身体有些笨重,站了一会儿显然有些吃不消了。我扫视了一下后车厢,其中不乏年轻力壮的小伙儿,和傲视一切的妙龄小姐,竟没有一人给老人让座儿。

我不免从心底里发出一声叹息!车又行了几站,坐在我前面的年轻人下了车,按位置我是可以坐下的,但我立即让老人坐下来,没有丝毫的犹豫。一路上我看出老人始终惴惴不安,因为一个座位对我感激不尽。

尤其在得知我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后,更是一有人下车便左顾右盼地给我找座位。我知道老人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且自认为有点修养,原因就是我站着而他们坐着。

下车时我有些后悔,后悔的不是让座儿,而是后悔让座儿后应离老人远些,这样她一路上的不安也许会减轻些。 之后有一天还是坐车。

整整一天都被颈椎病折磨的我终于登上了回家的公交车。真想能坐个座儿,因为我新近添了晕车的毛病,再加上颈椎病更是恶心的厉害。

上车后还真发现了一个座位,谁知我刚走到那想坐下,却被隔了一个座位的女士用皮包占上了,原来她发现了后上车的一位熟人。真热情啊!我当时真的有些生气,但还是没说什么。

一本书上不是写过吗:“当你和傻子吵架时别人分不清谁是傻子。”也许当你和一个没修养的人因为一个座位吵架时,别人就更分不清谁是有修养的了。

今晨上班又给一位老人让座儿了。 写这些,不是想表白自己,我只是觉得悲哀:一个座位差点让一个七旬老人感激涕零。

人是怎么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尊老爱幼”更是从上学的那天起老师便教给我们的最基本的做人道理。试想一想,有谁没写过以“帮人推车”、“让座儿”等助人为乐故事为题材的作文。

难道这些都是写在书本上、标语上的口号?只是用来教育小学生的吗?别期盼现在小孩子长大后社会风气的好转,因为我们哪一个不是由小孩子长大的?我们每一个成人都是他们的“榜样”。 哎!不盼别的,只盼公交车再多点儿,那样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坐着了。

4. 挤公交车描述的文章

挤公车 今天上班是挤公交车去的,这都大年二十几了,临近过年的原因吧,哪儿哪儿都是过年的气氛,挤公交车的人简直多的难以想象,交通部门为了乘客的安全起见,对客车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严禁超载。

但是农村经常跑车的人知道怎么对付他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交通部门派出侦察车辆,随时检查客车的超载现象。

客车也相应的派出了‘卧底’分散在各个重要的路口,手机联系随时向车上汇报‘敌方’的具体方位,以便乘务有充足的时间安排超载人员的疏散工作。客车的超载程度比起受控以前只有过之而绝无不及。

运气不错的是,没用等多久我就被人群蜂拥着推上了那辆车,之所以用‘推’来形容,是因为如果没有人帮忙往里推,就一定会被里面的人挤的掉下来。就这种情况,那乘务还在喊:“往里走往里走,后面还有人上车。”

我觉得她用词欠妥,怎么能用‘走’这个字呢?那情景已经不是用‘走’可以形容的了。用‘挤’来形容都不到位,她应该说往里再拱拱还差不多。

上车后我唯一感到庆幸的是没被人家推的上错了车,真的上错了车下都下不来,就只能拉到哪儿算哪儿了。 也不知道最终挤上了多少人,我都奇怪人的伸缩性居然有这么强,早看着车满的不能再满了,这人还是源源不断的被塞上来。

人这物种的性能也真不错,怎么挤也挤不碎、挤不坏,估计打上包装绝对不必用易碎、易爆、不得倒置等标志,也不必注明搬运时轻拿轻放、严禁仍摔、撞击、挤压等等。 大概再没有上车的人了,因为我感觉到这车好象是摇摇晃晃的上了路。

上路后的车身一摇晃,就觉得宽松了许多,这让我想起那个满与不满的故事,高僧让那个以为学到很多东西并且已经满足了的小和尚拿来一个钵子,吩咐他往里面装石头,装满为止,然后高僧问小和尚:“钵子满了吗? ”小和尚回答:“满了,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高僧便抓了一把沙子撒进去,晃了晃钵子,沙子一会儿就不见了,接着高僧又抓起一把沙子撒进去,晃了晃钵子,沙子又不见了。

“钵子装满了吗?”高僧再次问小和尚。 小和尚惭愧地告诉师父:“看上去满了,可是还能装下很多东西。”

道理虽然差不多,但是挤在公交车上的你绝不能相信晃晃后真的宽松了并且还能装下很多东西,千万不要被暂时宽松的假象蒙蔽了双眼。你必须坚守住你的阵地,哪怕你的阵地只是两只脚。

是谁在劝世诗里说过人只占一米宽的地皮呢?那一定是在他没挤过公交车以前说的。经过挤车我相信他的要求一定会降的更低。

不信?不信你就试试。如果你敢把一只脚离地想换个姿势伸展一下已经被挤酸了的腰,那么我敢和你打赌,你离地的那只脚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位置,你休想再找回脚踏实地的感觉,除非你把它踏在别人的脚上,虽然你不知道被你踩在脚下的那是谁的脚,虽然那被踩的脚的主人同样不知道是谁的脚踩住了他。

但是你敢确保那脚的主人不会大声抗议吗?不过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不管那脚的主人脾气再怎么暴躁,他绝不会以牙还牙的踢你或者踩你。因为有时环境可以决定人的行为,即便他有那心,他也没那力。

我现在回想,如果两只脚同时离地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真后悔当时怎么就没勇气尝试一下,我相信一定不会摔倒。 路程走了一多半儿时,车里终于真的宽松下来,我也有幸得到一个座位舒展一下腰身。

正想轻松的看看窗外的风景,突然一个女人大喝一声:“停!!!”我不懂音乐,但是简单一点的谱子还是知道的,而且也可以试着把熟悉的歌曲弹奏出来,我知道1 2 3 4 5 6 7这几个小精灵可以组出无数美妙的曲子,也有低音和高音之分。通常人们说谁谁的声音太高就用高八度来形容。

听到那个女声之后,我在脑子里迅速的从低音到高音排了一下顺序。怎么也不能把她那个‘停’字发出来的音儿归类,最后按照我自己对音乐的感觉,暂时定个高九度。

也许有一天随着音乐界的发展,还可以把我划在为音乐做过贡献的人里面呢,因为是我发现了高九度。当时她那个高九度的‘停’字不仅把我吓了一个激灵。

客车也在那声高喝的同时“嘎”的一声停在了路边,几乎所有人的眼光都朝着发声的方向搜寻过去,司机停好车后回过头来急切的问:“怎么了?”那个站起来的女人在车“嘎”的一声猛然刹住的时候,自己却没刹住自己,重心失控朝前猛冲了几步,幸亏有人眼疾手快拦住了她,不然我相信她会一直冲到司机身边去。站稳后的女人用柔和的中音,给了大家一个意外又不意外的答案:“我坐过站了!”那个可爱的女人在全车人的暴笑中下了车。

我没有同情心的本性暴露无疑,从那个女人下车一直笑到我下车,走在阳光明媚的大街上, 想着那个坐过站的女人回头去寻找她的来时路,不知道她究竟坐过了多远,她留在我心中的影子就是那么一直的往回走啊走,走在同一方蓝天下的她不知笑了没笑,我想象中的她该是那么一直笑着回到家里的,如同走在大街上的我,笑的路人纷纷投过来疑惑的目光刺探原因。

5. 写一篇关于车上很挤的作文

在当今社会中,对这个解释最典型的例词就是“挤公交车”。

中国人不说乘公交车是“乘公交车”或“搭公交车”,那是因为搭乘公交车的人实在太多了,车外面的人挤着上车,到了车上就仿佛进了沙丁鱼罐头,满满一车的“沙丁鱼”,让你除了“挤”这个动作外无计可施。有人说:“挤”是一件好事,可以使我们人与人之间贴得更近更紧。

你看公交车上乘客之间挤一挤,不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不像大洋彼岸的美国,乘个地铁还要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空间,你没有权利过分接近另一位乘客所在的位置。悲哀啊!而在我们中国,身体之间是没有距离的。

可是心灵上呢?你在公交车上,因为很挤,身体之间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你真的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人,很大的可能是招来一个白眼,甚至一顿呵斥;还是在公交车上,一位身体孱弱的老人或是一名腆着大肚子的孕妇上了车,座位上的那些年轻而健康的乘客却熟视无睹,没有多少人愿意让座——身体贴得很近,心灵却远在天涯!第二种解释是:“用压力使从孔隙中出来”。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挤”实物,如“挤牛奶”、“挤牙膏”;另一种是“挤”虚物,像“挤时间”。

对于后一种,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挂在嘴上的“今天我特地挤出了点时间……”大文豪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是有的。”这告诉我们两点:一是时间如金子般宝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二是时间有着无限的延展性,只要你努力把握,它就会与你相伴随。

对于“挤”的第三种解释,我不想去深入琢磨。因为它有点沉重,那就是:“排斥;排挤”——这实在是个残酷的字眼。

同样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可是在许多人眼中却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有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尝遍了人生的辛酸苦辣;有的人却高高在上,锦衣玉食。

于是人们为了成为“上等人”而互相“排挤”,甚至不惜采取某些见不得人的“挤兑”手段——想想也是,谁让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百舸争流”的时代呢?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解释的“挤”已经渐渐成了一个中性词,它代表着一种“竞争”。事实上,今天的人们对于“挤兑”已经习以为常了,人们认为“挤兑”就是竞争,就是为了“挤”入上流社会而采取的必要的手段。

我想我将来也躲不过“挤”人或被“挤”的命运。一个小小的“挤”字,却有着那么多的意思。

但无论是“挤公交车”、“挤时间”还是“挤兑人”,它们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思考我们该如何“挤”出自己的人生旅程。

6. 关于描写挤公交车的场面不少于300字

在公交车上,上车时,大家争先恐后,你挤我抢,上车后,只要抢到一个位子,便旁若无人,不假思索地自己先坐了下来,也不考虑周围的人有没有位子坐。

当老人摇摇晃晃地站在车上,随时都有可能摔倒。 此时广播中正一遍遍地在重复地播着:“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请给老、弱、病、残、孕以及带小孩的乘客让座,谢谢合作”,听到的大人都无动于衷,依然心安理得地稳稳当当地安坐不动,那播音里的话只当作耳边风,一吹而过,充耳不闻。

又比如,眼看着一位老人要摔倒了,大人们都视而不见,只有一个小小年纪的小学生立时起身让坐,说声“老奶奶,您请坐”,然后就前去扶着老人坐在了自己的位子上,想不到身边小孩的妈妈竟狠狠地瞪了小孩一眼,那意思显然是责怪她不应该让坐。眼见得这情景,许多大人们却熟视无睹,好像根本就没有事情发生一样,依然说说笑笑。

7. 挤车细节描写作文

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那股蛮劲儿证明中国大有冲锋敢死之势,只没上前线去。鸿渐们瞧人多挤不进,便想冲上这时候开来的第二辆车,谁知道总有人抢在前头。总算三人都到得车上,有个立足之地,透了口气,彼此会心苦笑,才有功夫出汗。人还不断的来。气急败坏的。带笑软商量的:“对不住,请挤一挤!”以大义晓谕的:“出门出路,大家方便,来,挤一挤!好了!好了!”眼前指点的:“朋友,让一让,里面有的是地方,拦在门口好傻!”其势汹汹的:“我有票子,为什么不能上车?这车是你包的?哼!”结果,买到票子的那一堆人全上了车,真料不到小车厢会像有弹性,容得下这许多人。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身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腰跟腿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

孙小姐算在木板搭的长凳上有个座位,不过也够不舒服了,左右两个男人各移大腿让出来一角空隙,只容许猴子没进化成人以前生尾巴那小块地方贴凳。

这是《围城》中的描写,感觉很经典,可以根据情况参考。

8. 公交车很挤的片段描写

爸爸是什么 一个“爸爸”,总会有自己的“父亲观”。

这个父亲观的建立,在最初,当然是非常伦理学的,可是这伦理学的冰山,往往在“小太阳”似的孩子的面前融化成为柔柔的水。也许“水”就是爸爸的象征吧。

爸爸是孩子们的泉水,是孩子们的“童话之泉”,因为一个爸爸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迷失了自己,纯粹用孩子的观点来看世界。有一次我跟孩子谈论许多年以前台北街道的寂静清幽,感慨地说,那种景象现在只有清晨4点钟才能见得到了。

我的第二个孩子立刻建议第二天清晨4点钟到街上去散散步。这是违反我生活规律的,但是我跟孩子对那新鲜经验有同样的贪心。

结果当然是,第二天清晨,我“跟着”我的孩子去吸收新鲜经验去了。 爸爸是孩子们的大海,是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上所能找到的惟一能够汇集众流的“众水的家乡”,因为一个爸爸往往能够发现孩子们各种不同的意见的可爱,所以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使各种想法都能够并行不悖。

有一个星期天,我的三个孩子都希望能去看一场“有爸爸陪同”的电影,但是每一个孩子都坚持自己对影片的选择。是,我不得不安排连续三个星期的电影欣赏活动,让三个孩子自由参加。

爸爸是孩子们的港湾,是孩子们逃避严正社会规范的庇护所,因为孩子们有时候看起来脆弱得那么可爱,如果不稍加保护似乎就会受到严重的摧残。我的最小的孩子,有一天拿着她的数字练习本走进我的房间,告诉我说,数学习题又多又繁,她已经不想做了,因为她觉得十分厌烦。

我也看出她脸色有些苍白,眼珠子并不明亮发光,这是感冒的前奏。我不得不放下我的工作,给她冲一杯蜜水,然后陪她一道一道地分解数学习题,同时在纸上计算,互相核对答案。

我知道孩子需要的是这样的一个港湾,并不是“对病人的训诫”。 爸爸是孩子们的银行。

这个银行一再使孩子有机会观察到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钱的妙用。最使孩子困扰的是,钱为什么会跟爸爸成为一体?最使爸爸心惊的是,孩子们把“钱的妙用”跟“爸爸的妙用”混为一谈。

事实上,孩子们简直把爸爸看成“有两条腿的线”了。因此,孩子们把事情单纯化了,不是通过爸爸去用钱,而是直接地“用爸爸”。

我的最小的孩子曾经跟我说,她要一盒彩色笔。她说要有彩色笔,就有了彩色笔。

我的第二个孩子跟我说,她希望有一部钢琴。这当然是对“银行”的考验。

可是结果仍然是,她要有钢琴,就有了钢琴。我的大孩子跟我说,我应该去买一栋有花园,有一大片碧绿草地的住宅,使大家都能享受多一点的阳光。

这一次,她发现“银行”并不是无论什么事情都办得到的了。尽管是这样,这“银行”仍然是非常可靠有用,尤其是日常生活上小小需要的满足。

当然,这“银行”本身的最欢迎的业务,也是那袖珍可爱的小小平价物件的购买。 爸爸是孩子们的旅行社。

这旅行社,会给孩子们安排最完美合适的旅行。这旅行社并不像其他的旅行社那样有许多“规定”,这旅行社是自由的,能够满足观光客的任何需要。

这个旅行社办过两次奇特的观光旅行。第一次是到高雄去看澄清湖、春秋阁,然后再到垦丁公园,最后是鹅銮鼻去看灯塔。

两个小观光客,老大跟老二,所提出的最重要的观光要求,却是到高雄大新公司饮食部吃客冰淇淋——跟台北的冰淇淋并没有任何差别的冰淇淋。第二次是到福隆海滨的沙滩上去游泳。

三个小观客,老大、老二、老三,所提出来的最要紧的“观光项目”,是中午在沙滩上野餐吃,必须是每人一根卤鸡腿——跟家里吃的完全一样。 爸爸是孩子们的律师事务所。

这个律师事务所同时得到时时有小争执的三方面当事人的信任。这三个当事人里的任何两个有小争执,都委托同一个可靠的律师替她们打官司。

因此,这个律师事务所的最大的业务并不是诉讼,而是调解。调解不同于判案,调解只不过是一种艺术。

这个律师事务所经常准备着一本可爱的小书、一两颗甜甜的糖、一杯可以消除火气的冰蜜水,还有一两句笑话、一个简短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个父亲的温和安慰”。这个律师事务所,办过的一次最复杂的和解,是老大对老二不满,老二对老三不满,而老三对老大不满。

那一天,是这个律师事务所最忙碌的一天。 有时候我觉得,对于“爸爸是什么”的最好答案,是从人伦方面来设比喻。

这些比喻,会使听的人容易了解得多。 例如说,爸爸是孩子们的朋友。

一个跟孩子一起出去散步的人,难道还不像朋友?跟孩子一起下跳棋,跟孩子一起打扑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