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后记看见「A咖们」全力以赴的灵魂

孩子的 ADHD 特质常被讨论,却较少听到这些孩子成年后的消息。记者访问了几位 ADHD 成人的故事后,才知道即使长大成人,为了符合社会规则,他们仍全力以赴与 ADHD 特质***处,才能独立生活、让生命开花茁壮。

>>我过动,我骄傲:4个翻转过动人生的故事

「我家弟弟小一,老师说他上课爱聊天、总是动来动去坐不住,朋友说可能是过动,长大就好了,有人有经验吗?」网路上的家长社群中,每天都有上百条询问过有关过动症状的困惑。

看着这些萤幕上一则则的焦虑、挫折,若 ADHD 孩子的家长有这么多烦恼,让记者好奇的是,这些孩子长大后,过得好吗?若已经长大,这些人童年时的跌撞,能给其他正在经历的家庭或社会大众,什么启示呢?

长期协助 ADHD(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成人建立***好社群的赤子心过动症协会,给成年 ADHD 一个贴切的暱称:A咖。采访了4名 A 咖后,记者看见,他们在安顿自己之前,都必须先努力缩手并脚,将自己塞入符合社会标准的框框。

采访第一位?A 咖时,录音档显示3小时18分,与第二位案例见面时,访谈时间不知不觉突破4小时……4位受访者,都远比记者惯常的2小时采访时间,多了很多。是的,因为他们热情真诚,总想把内心所有感受、脑子里满满的想法,都跟你分享。

记者也常迷失在他们刻划出热闹如嘉年华的故事里,总必须一再盯着访纲,把重点拉回上一段叙述里,可能是求学期间面对考试的困难,但下一刻他想起学生时代看过的好书,忍不住说起哪本书有多好看。

语言不足以乘载脑子里活跳跳的思绪

超过2小时的访谈中,总是从不好意思打断对方的话开始,到结束前总毫不犹豫直捣核心问问题,受访者都相当坦然,一点也没有被冒犯的感受。以 ADHD 倡议为志业的 Allen 很知道自己的「毛病」,甚至主动提醒:「我离题的话,你就直接说你要问的,没关系。」

访谈时,A 咖们说话的语速总是超快,嘴巴快要跟不上了,记者感觉到他们在语言里掉落了好多还想表达的事情,如果能像科幻电影中,直接把脑袋里的想法像电影一样「演」给别人看,相信这些 A 咖的内里会是一个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给的世界,区区的说出口的语句,乘载不住这些快速、灿烂的思绪。

即使他们需要这么多努力,才能让自己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差不多」,却没有挡住他们对生命、对世界探索的热情。在幼教体系工作的吴乃慧,虽曾经对 ADHD 特质找上自己而不平,最终仍敌不过想帮助孩子的心,接受自己的特质,在幼儿园为孩子尽心尽力。

而在国中担任出纳组长的张雅惠肢体上从不「好动」,她却表示从小脑子里不时乱窜、停不下来的思绪令她困扰时,静不下来的 ADHD 特质转而在她脑里跳跃,原来,有所谓「脑子里的过动」,让记者对 ADHD 有不同的于以往的认识,不只外显、还有内在。

A 咖们在成长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不管是找出应付学校课业的方法、克服工作上不专注的困难,小到解决生活里忘东忘西的困扰,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的挑战要比其他人多,看着他们受访时使用各种工具来帮助自己,那份努力相当动人。

这4个 A 咖真实面对生活的心声,有些是困难、孤独、吃力的;有些学会驾驭 ADHD 以后获得成就感、找到属于自己的志业,甚至是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提升。他们走的道路或有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全力以赴,走这条路绝非容易。

A咖长大后就一帆风顺吗?本身也有 ADHD 特质,现在服务于桃园居善医院的精神科医师吴孟修认为,ADHD 的确可能随着年龄渐长、脑部发育成熟,让冲动、无法专注的情况有所改善,但吴孟修也强调:「不应抱着成年后会完全消失的期待。」 因为 ADHD 是「一辈子」的特质,长大成人的「A 咖」们,适应社会的程度有所区别,加上脱离学校一制性的标准,那条线变得模糊,特质会被隐藏在日常生活里。

从一点烛光开始 照亮未知的路

必须承认,这个系列故事下笔时困难重重,正因为了解 A 咖们对生命的热情、为生活付出的努力,想把这份感动一股脑倒进文章,却反而显得杂乱无章(马上能体会 A 咖们表达事情的逻辑),也怕文章里所截取的切片,让读者对 ADHD 有偏见,所以,即使是现在这篇感想,也是记者对4位?A 咖的个人观察,不代表全貌,如果想了解 ADHD,不如踏出去与他们相处。

吴孟修的形容让人印象深刻,他提到 ADHD 的特质就像身高的高矮、视力好坏,很大一部分决定于天生,社会上总有所谓「一般人」的标准,像是视力太坏不能考驾照、公***设施设计给150~180公分的人使用,太高太矮都不方便;ADHD 的特质也是「比较」而来,因此长大的 A 咖们,将自己伸展太开的手、踢太远的脚,找到方法之后,塞进社会大众能接受的框框,才是现在的样子。

所以,社会一定要无条件接纳吗?ADHD 该列为疾病吗?长年协助 ADHD 家庭,同时是赤子心过动症协会策略长、台北市立大学特殊教育系助理教授吴怡慧认为,这些问题不该当「是非题」,「一方面,我们希望更多人了解 ADHD,让社会的框框越来越有弹性,ADHD特质能在社会上做出更多贡献,就是一种双赢。」

另一方面,吴怡慧也强调,ADHD 特质若不适时引导,可能让孩子转向反社会人格、品格缺失的道路。她建议,家长若希望 ADHD 孩子长大能独立,最重要的是培养出「负责任」的能力和自觉。 「ADHD 孩子做错事都很后悔,但不能只停在这里,必须发展出反省和改进的能力,否则即使社会标准再宽松,仍然无法改善 ADHD 遇到的困难,甚至变成只会责怪别人。」吴怡慧说。

ADHD成长路上的难,是整个家庭的难,这些A咖自信与热情的笑容中,他们没有对世界失望,从一点烛光开始,照亮了自己和其他 ADHD 伙伴,走出一条未知但勇敢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