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语者》的影评

电影《马语者》可以说是属于片中的温和派,没有紧张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动人心的情感火花。平和中只有紧张,温柔中有无限深情。影片中的人生哲理就像一条小溪,随着影片的发展,默默地流进观众的心里,引发深刻的思考。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场事故,在这场事故中,格雷斯失去了她最好的朋友,她的右腿被截肢。而她的马“朝圣者”受了重伤,对格蕾丝产生了恐惧甚至仇恨,变成了疯马。格蕾丝从此郁郁寡欢。安妮妈妈为了给女儿打气,找到了被称为“马语者”的汤姆。在那个远离城市喧嚣、宛如世外桃源的村庄里,汤姆找到了与马儿交流的钥匙,使得“朝圣者”渐渐康复,格雷斯也渐渐开朗,安妮也被汤姆的所作所为所感动。

精神交流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主题,包括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人的自我面对。

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这是安妮和格蕾丝之间的事。

自从出事后,格蕾丝的性格就阴郁偏激,一切都站在安妮的对立面,这其实有很深的根源。从影片中不难发现,杂志主编安妮是一个典型的成功女性,个性很强,责任感很强。但她在工作上的强势给家庭带来了隔阂,和丈夫越来越缺乏共同语言,和女儿越来越远。于是当格蕾丝出事的时候,囤货的矛盾一次次爆发,母女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此时的安妮表现出了女性应有的软弱和无助,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无力感。旅途中的争吵让母女二人直面彼此之间的矛盾和隔阂。牧场上的生活和对待“朝圣者”的过程让他们逐渐和谐。最后,当格蕾丝回到“朝圣者”号上时,母女俩的感情完美结合。

它在安妮和汤姆之间。

起初,安妮希望汤姆来城里治疗她的“朝圣者”,以便不耽误她的工作,但汤姆拒绝了。于是她独自带着女儿和马来到了遥远的莫纳山。这让汤姆大吃一惊。在他眼里,安妮是个勇敢的女人。在牧场的生活中,安妮从最初的疏远逐渐成为了牧场的一员,与汤姆也逐渐熟悉起来,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彼此倾诉的关系。安妮不再那么强壮了。在她坚强的外表下,其实是无助的,脆弱的,疲惫的。在她强壮的身体里,汤姆也有一颗温柔单纯的心。他们互相认识,互相吸引,最后相爱。

人与自然的交流主要体现在人与马身上,即格蕾丝与“朝圣者”和汤姆与“朝圣者”。古希腊人认为马是波塞冬的影子,是上帝的礼物。然而,在人和马的历史中,马成为了人的工具。格蕾丝喜欢朝圣者。她不明白为什么事故发生后香客们都那么怕她。他们不会让她靠近或碰她。她看不到朝圣者在想什么。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语者”汤姆。对他来说,驯马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爱,他知道如何像一个他深爱的人一样对马轻声说话。当他驯服“朝圣者”时,并没有强迫,而是让“朝圣者”回归自然,在广阔的牧场中寻求一份平静,而他只是默默的看着。“朝圣者”就是这样逐渐接受并主动接近汤姆的。两者是平衡的,相互接近的,双方都是主动的、平等的主体。影片结尾,格蕾丝在汤姆的帮助下再次触碰到了“朝圣者”。长期的触碰,是人和马之间的走近,是人和马之间的心灵交流,是接受的过程。

人的自我面对可以说是本片的亮点之一。在竞争激烈的城市生活中,作为一个女人,安妮必须坚强,甚至坚韧。竞争心理和社会压力让她“无论在哪里都睡不好觉”,但在牧场的日子里,在与汤姆的接触中,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她找到了内心真正的自己,躁动不安的流浪感让她孤独无助。汤姆的出现似乎是她生活的清新剂。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也在通过自己的生活帮助别人。她被他吸引了。汤姆有一段失败的婚姻,也许他这个年龄谈不起。他再也受不起伤害了。但当面对安妮这个已婚女人时,他还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情,他爱她。但是,他们的感情是违背传统道德的,虽然是发自内心的。现实不得不让他们面对自己,反思自己,选择自己。当他们站在情感的十字路口,必须做出艰难而坚定的道德抉择,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人。最终,两人回到了各自的世界。在坦诚的自我面对和勇敢的自我反省中,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自信。

看完电影,除了精神上的交流,不得不提一件事: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对立与融合。安妮一家是城市文明的代表,汤姆一家是乡村文明的代表。一开始,两者是水火不容的。说到放牛,安妮想到了两种牛排的区别。训练马匹时,安妮开始盲目询问进度,这体现了城市文明的经济和快节奏,时间和效率是城市人的追求。牧场上的生活代表着乡村文明的和平、宁静、自然和随意。随着安妮和格蕾丝逐渐融入牧场生活,这两种文明也在慢慢结合,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