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武林志》中的倭寇是什么原型?
倭寇的踪迹解析:
明朝中期中央已完全由文人集团统政,重文轻武的风气使明朝武将、士兵的权利与地位跌至最低点。中央给予军队的补给屈指可数,这种体制下训练出的将领与士兵并不具备非常强的军事素养与战斗力。
嘉靖年间,东南沿海起倭寇之乱,训练有素的日本武士、浪人与大量中国人组成的倭寇团伙轻松击溃了明朝海道防军队,对沿海的城市、村落烧杀抢掠。
当朝两位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针对倭寇问题,分别提出了发展火器与海上作战的大战略。由于开销过大,两大战略均未被文人政府采纳,于是两位将军便采用更为“廉价”的方式克敌制胜。
电影中出现的“鸳鸯阵”便是戚将军为抵御倭寇而研发的一种阵法。戚将军将军队兵种进行混编,鸳鸯阵由长枪兵、藤牌兵配合使特殊兵器“狼筅”的兵种组成。鸳鸯阵在实际作战中可根据敌情随时变化,可攻可守,在抵御倭寇时屡建奇效。
徐导在电影中展示了鸳鸯阵中一种奇特的兵器“梨花枪”。在原有长枪的头部绑一名叫火梨花的火药桶,战斗时点燃,可喷出的火焰、烟雾,进阶版甚至能喷射铁砂,对倭寇的杀伤效果十分显著。梨花枪是中国古代火器应用的鼻祖。
人生的选择:
面对妻子佘小姐的背叛和异姓兄弟郄老的算计,霜叶城的第一高手裘冬月选择了上山归隐。身虽隐居但心仍未平静,归隐是逃避。
裘冬月下山的武术镜头中,看得出他的身法与枪法相得益彰,武功高深莫测。但此时的他已是古稀老人,其体力与反应已严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