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在太空时,也会吃太空粽子,太空粽子长什么样?
顺便友情普及一条民俗知识:民俗大腕们说,端午节祝福应该用“安康”,而不是“快乐”。
所以你也就看出来了,我们一直不仅在普及载人航天科普知识,有时候也会勇敢地担当起普及其他各类知识的重任。
俗话说得好,不博学多识的科普工作者不是好知识分子——有文化就应该自豪。
端午节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不吃粽子不足以言祝福。那么,你吃粽子了没?(有人撇着嘴回答:明天才是端午节!)
其实,我要问的是:你吃过太空粽子吗?就是航天员飞上天后吃的那种你根本想象不出模样儿和味道的粽子。
它不长这样:
也不长这样:
而是这样!!!
有人问:咦,太空粽子为什么是平的?
答案是条硬知识:它与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食品加热装置的形状有关。太空中航天员食品加热装置的形状是固定的,通常用来加工米饭等食品,而普通粽子通常呈现出的斜四角形或三角形,与食品加热装置的形状不符合,只好做成扁平状。
反正粽子的味道和它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带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天啦噜啊,太空粽子包装得太严实,根本看不清模样。
是的,航天食品从选材、制作到包装,都有个特点,叫一丝不苟——多么与容不得丝毫含糊的航天事业相契合啊。
看不到,心痒难耐,怎么办?别急,神十美女航天员王亚平曾经打开过,而且吃过,嘿嘿,有图为证:
这是3年前的端午节期间,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时的画面。
虽然画质不太好,看不真切太空粽子的清晰模样儿,但我们到底还是有了点儿向朋友们说句“我见到过太空粽子的相片”的底气了吧。
另外,还有一个人也在大庭广众之下吃过太空粽子:
没错,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3年前的端午节前后,她在报道神舟十号任务时,当着亿万观众的面,做了这件“拉仇恨”的事情。
至于太空粽子究竟怎么做出来的,请看下段说明文:
简单来说,太空粽子与普通粽子的加工过程并没多大不同,它也是用香糯米、红豆等作原料,用粽叶包好煮熟。只不过,它在加工好后,要进行严格的密封包装和杀菌处理——这个很重要。神十航天员在太空吃的粽子是豆沙馅儿的,由中国航天员中心的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的专家们精心研制,一袋的净含量是80克,常温下保质期是12个月。
说起来简单,制作起来也可能没那么难,但关键是航天营养与食品专家为了这份看上去的简单而付出的努力却是复杂而巨大的。
——你知道,天下所有看得见的成果,无论大小,背后都有无数看不见的智慧与汗水的付出,这就叫“结芯片”。
更重要的是,在太空吃粽子很酷,而能练出去太空吃粽子的本事却是酷而苦的。因为,航天员的炼成过程,有着你根本无法想象的厚重与艰辛。
如果你想对包括“太空粽子”和“太空端午节”在内的所有人类太空活动都有更深的了解,不妨看看《航天员》。基本上,凡是你想了解的有关太空和航天员的细节,在它里面都能找到。
就比如太空端午节和王亚平吃粽子,《航天员》杂志2013年第四期“神十特刊”中就曾这样介绍过:
2013年6月12日(农历五月初五),是神十航天员15天太空之旅的第一天,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正在神舟十号飞船里遨游太空的3名航天员也吃上了美味的豆沙粽子,同我们一起欢度端午节,王亚平可爱的“吃相”更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而且,他们还从太空发回了节日的祝福,“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神舟十号航天员向全国人民、全球华人致以节日的祝福,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当天13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神十返回舱内的情景,指令长聂海胜说:“飞船入轨后,状态一切正常,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感谢大家的关心。”张晓光说:“我们的太空生活刚刚开始,目前感觉良好,请大家放心。”“向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航天科技人员致敬,你们辛苦啦!”王亚平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调度也代表地面参试人员,祝3名航天员端午节快乐,祝他们在太空生活工作,一切顺利!
随后,航天员进入飞船轨道舱,开始享用科技人员精心为他们准备的豆沙粽。与地面不同,太空粽是扁平形状,这是为了方便储存与加热,而且为了让航天员有在家过节的感觉,细心的科技人员专门为每个太空粽包上了一层嫩绿的粽叶。这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神舟飞船上品尝美味的太空香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