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140分钟看完电影,小哥想说,虽然不认同《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最好看的电影这种粗暴的说法,但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包括之前宣传中反复提到的圆框和范冰冰的演技争议,看完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和老搭档刘震云的第三次合作。原著是刘震云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戴绿帽子女人的委屈记录。为了证明“我不是潘金莲”,李雪莲为此付出了一生。
冯小刚的《任性》作品,至少画面对我来说是美的。
这次冯导把《我不是潘金莲》搬上银幕,不仅玩了画图的游戏,在摄影和构图上也下足了功夫。英文标题是“我不是包法利夫人”(我不是包法利夫人),意味深长。看似是纠正一句错话,实则在官场起到了边缘作用。
两小时二十分钟的电影很长,但是每一个剪辑都有它的亮点。
在发布之前,框架的使用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影片中,冯导主要使用了圆形、方形和普通镜框。
说到画框的变化,这其实不是冯导的原创。《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三个故事和三个时代分别用三个框架来表现。在《山河故人》中,贾也用三种框架来表达过去、现在和未来。
(“布达佩斯大饭店”仍然存在)
《我不是潘金莲》中,圆形框架的使用难度要大得多,对构图要求也更高。三个帧之间的切换基于位置。北京的场景多为方形,农村的场景多为圆形,最后一段是正常的框架。
很多人可能不适应这种实验性的作文。但实际上,从感知上来说,口罩确实可以粗暴地抹去很多杂乱的信息,强行将视觉焦点聚焦在画面中心。
而这张照片构图,冯导也花了不少心思。圆形框架中的中期透视,体现出一种水墨画般的美感。
这其实是三个方面造成的。第一,所在地的自然风光很美。独特的徽派建筑,小桥流水碧波,烟雨掩盖下的朦胧潮湿感,自然风光的美是画面美的基础。并且人物选择中间视角,最大程度保护画面整体感。
第二,注意构图。黄金分割、对称构图这些名词早就被说烂了。但要把这些付诸实践,还是需要一点自然审美,让画面变美。影片中除了最对称的构图,比如圆形画框中左右对称的门,上下对称的倒影等。,还有巧妙利用前景遮挡。给摄影师加个鸡腿。
第三,配色。看一看电影院,你就能感受到画面的色彩,感受到所谓的“水墨画意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我看来,讲述像李雪莲呼吁这样的真实故事,却用美的色彩去扭曲,也是一种强烈的反差。
同样给人强烈反差感的是全片的配乐。鼓是最常用的乐器。故事转场时,部分画面配有字符串。
充满了有节奏的打击和突兀曼妙的音乐,就像是各种角色齐聚一堂的舞台。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一个非常真实现实的故事,但同时又是一部荒诞剧。
一个女人和28个男人的故事
当范冰冰被决定出演这部“纯女性剧”时,许多人都担心叶凡是否能支持这部电影。在吃瓜群众眼里,她被贴上了“花瓶”的标签。
“如果我们用一个大家都觉得好的(演员),那么这部电影的成功和她演技好有什么关系呢?但如果在我的指导下,你觉得烂演员也能演好,你就能展现我的实力了,对吧?”
冯导的名字“小刚宝”不是白叫的。他早期回应这个问题的时候,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段话含义太多了。
因为圆形的蒙版,大部分电影都是以中景和远景的形式呈现的。这就使得演员的表演需要精心设计。除了面部表情,演员的肢体语言也尤为重要。
为了演好这部电影,李雪莲的走路方式、穿衣打扮甚至肩膀的角度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他还尽量带着口音说台词(也许会让你不舒服)。幸运的是,叶凡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国际大奖。
虽然,叶凡在电影中有绝对的角色。但10出现在她上访路上的28位演员,个个才华横溢,他们的名字也有着特殊的含义。
因为王法官的一次公正审判,在10走上了上访之路。两人纠缠了10年,他见证了整个事件的发展。如果说大鹏之前的作品都是为了好玩,他对这部电影是认真的,他的戏份在一群老戏骨中也是可圈可点的。
与李雪莲有感情纠葛的赵大头(郭涛饰)是她上访路上的一个助力和心结。重要的是石头爸爸和叶凡有一个船戏。
十年后升官的审判长贾聪明。看了《凶手也》之后,一直觉得张毅有自己的搞笑色彩,这次做了傻事。虽然场景不多,但有推动剧情的作用。
还有有趣的魏凡叔叔。
张嘉译、于和伟、亦儒、刘桦、高明、李晨(坏笑),演员太多了,说不完!!!去认认你们的脸,TT-TT(扑通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