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纫兰,16岁嫁给了10岁的李大钊,李大钊一生只称呼她两个字

1899年的冬天,河北乐亭大黑坨村,村里的李家和赵家张灯结彩,大红喜字贴在大门和屋门的两侧,喝喜酒的人们穿上平时不舍得穿的衣服,脸上堆满着笑容,给这个萧瑟冬天里的北方小村庄带来了难得的欢乐和喜气。

新娘叫赵纫兰,年龄还不到16岁,新郎就是今后中国最早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这一年他只有10岁。

这一对新人在司仪响亮的吆喝声中拜了天地,完成了传统的仪式,新郎和高他一头的新娘就正式成为了夫妻,虽然那个年代早婚很普遍,但10岁的小新郎给人的感觉还是个孩子。

李家和赵家都是一个村里的人,老辈上关系就很亲近,李大钊的爷爷李如珍和赵纫兰的父亲赵文隆曾经一起到东北合伙做生意,挣了一些钱,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因为东北土匪太多,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二人就结伴回到大黑坨村,用做生意赚来的钱翻盖了房子,过起了还算不错的小日子。

李如珍毕竟出去见过大世面,在李大钊四岁的时候,李如珍就送他启蒙,后来又把他送到本村的私塾去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李大钊自小也非常聪慧,读书成绩一直很好,李如珍老人内心感到非常的欣慰。

随着李如珍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已经大不如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李如珍就想趁自己健在,为李大钊张罗一门亲事,能够帮他照顾李大钊。他的好友赵文隆知道后,提出把自己的女儿赵纫兰嫁给李大钊。

赵纫兰大李大钊六岁,性格温柔娴淑,两家又门当户对,知根知底,十六岁的赵纫兰嫁入李家后可以给这个老的老小的小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所以这门亲事很快就成了。

由于两家关系本来就很好,又同在一个村,李大钊和赵纫兰早就熟悉,但他毕竟还是小孩子,这时他还只是把赵纫兰当成自己的姐姐。

赵纫兰嫁入李家后,承担起了里里外外很多家务,她温柔贤惠,吃苦耐劳,不仅照顾年近七旬的爷爷奶奶,还要照顾10岁的小丈夫,让他一心一意安心读书,日子虽然辛苦,但是这个家庭又一次充满了活力。

1902年,李大钊在13岁的时候第一次参加童试,遗憾的是这次他没有考中,这对李大钊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赵纫兰看到李大钊很低落,不断地鼓励他,让他不要害怕失败,要继续努力。在赵纫兰的关心体贴下,李大钊很快振作起来。由于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赵纫兰担起了家里的全部重担,她不让李大钊分心家里的任何事情,还变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保证他有充沛的体力精力。

赵纫兰的付出很快得到了汇报,李大钊16岁的时候终于考上了官办的永平府学堂,这在大黑坨村是一个大喜事,乡里乡亲都来祝贺,最开心的就是赵纫兰了,她感觉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汇报,丈夫有了前程,自己和家人也就有了希望。

但是生活并没有给这个女人过久喘息的机会,李大钊外出上学不久,李如珍老人就去世了,老人去世前叮嘱不要大操大办,省下钱来供李大钊读书。但没有想到的是,嫁出去的姑姑这个时候却来大吵大闹,要求分家产,并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拉走不少,看着空荡荡的屋子,赵纫兰强忍悲痛,硬是把李大钊赶回了学校,让他继续安心读书。

此时家里已是元气大伤,日子也大不如以前,赵纫兰精打细算,甚至典卖衣物,咬紧牙关支持李大钊把书读下去。如果没有赵纫兰,李大钊很难完成学业。

在赵纫兰的支持下,李大钊发愤图强,刻苦努力,1907年考上了天津法政学堂,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更让赵纫兰高兴的是,这一年他们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女儿。

也许是上天要给这个女人更多的磨难,欢乐的气氛还没几天,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就夭折了,这给了初为人母的赵纫兰沉重的打击,她病倒了。

此时李大钊已经18岁了,家庭的环境使他早就变得非常成熟了,他感激赵纫兰这么多年为他和这个家庭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他内心还是把妻子当成姐姐,看到赵纫兰伤心病倒,李大钊也是非常心疼,几乎没有心思去天津读书了。

赵纫兰强忍悲痛,再一次为李大钊收拾好行李,让他不要挂念家里,赶快回到学校读书。她再一次凑足了学费,把李大钊送到了村口。这个女人身上的那种大气和坚韧,让李大钊非常感动。

接下来的两年虽然艰苦,但平静而甜蜜,李大钊定期从天津回家,每次赵纫兰为他准备好生活费和衣物,而这些钱都是她辛辛苦苦攒下来的。

让赵纫兰欣慰的是,在这两年,儿子葆华和女儿星华出生了,这给整日形单影只的她带来了做母亲的欢乐。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眼看李大钊李大钊的学业就要完成,赵纫兰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她并没有想着自己能享多大的福,只是感觉自己尽了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这就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宝贵品质。

李大钊终于从天津法政学堂毕业了,此时的他接触了很多先进的思想,眼界更开阔了,追求更高了,他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要去日本去留学,去寻求更多先进的思想和报国之路。

当李大钊把这个想法告诉赵纫兰时,赵纫兰没有吃惊,她已经发现丈夫在平日和她的交流中谈的都是外面的一些新鲜事物,和一些忧国忧民的想法,虽然她有时不是很懂,但她知道丈夫是想干大事业,赵纫兰再一次义无反顾地支持了他,背着刚出生的小儿子,默默为李大钊准备好了行装。

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系学习的三年是李大钊思想逐渐成熟和脱胎换骨的三年,他深刻认识到了旧势力统治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尤其是北洋政府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李大钊更是义愤填膺,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并写下了《告全国父老书》通电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此时的李大钊成为一名向旧势力宣战的战士,成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旗手。

1916年,一个身穿长袍,手提行李箱的人出现在大黑坨村村口,李大钊完成学业回家了,此时小儿子已经因为天花夭折了,赵纫兰由于过度的悲伤和劳累显得憔悴了很多,但是家里依然井井有条,葆华星华也已长大,看到这一切,泪水模糊了李大钊的双眼,他能想象出来一个柔弱的女子怎么的劳累撑起这个家,他知道他在日本花的每一个银元都包含赵纫兰的汗水,李大钊抱住赵纫兰,声音颤抖地喊了一声:“姐,我回来了。”

自从结婚后,李大钊一直对赵纫兰姐姐相称,那时李大钊年龄还小,他对丈夫的含义知道的还不多。等到年龄大了,儿女双全了,大学毕业了,日本留学回来了,甚至后来当了北大教授了,李大钊一直对赵纫兰“姐姐”相称,这里面包含了李大钊对赵纫兰的爱,更包含了对她的感激和尊重。

但是团聚的日子没有多久,李大钊就去了北京,他和好友先后办了《晨钟报》《宪法公言》等进步报刊,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名文章和演说,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18年的时候,赵纫兰带着孩子来到北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好友为他们在宣武门外找到一处非常不错的住宅,赵纫兰忙里忙外地把新家收拾的利利索索,他看到李大钊整日在外奔波,有时候吃饭都顾不上,不禁十分心疼,后悔没有早来到北京照顾他。

1920年,由于李大钊崇高的 社会 威望和丰富的学识,他的职业的高光时刻终于来了,他先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图书馆主任,后来又改聘为教授,甚至同时兼着北京好几所大学的教授,每月收入近300大洋,可以说收入不菲,日子眼看着就要好了起来。

但是李大钊每月拿回来的钱很少,他的钱主要花到了两个地方,一个是资助了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和工友,二是进行革命思想宣传办报办杂志,也需要大量花费,李大钊把大部分钱都花出去了。

赵纫兰知道丈夫把钱花在了更重要的地方后,没有任何怨言,而是重新精打细算,又过起了以前的苦日子,这个女人真的非常让人敬佩,丈夫在读书求学时,她省吃俭用供丈夫读书,养 育儿 女,丈夫功成名就后,本来可以得到回报,享享福了,但是过的还是以前的日子,还多了更多的担惊受怕,但是她依然毫无怨言,永远是李大钊背后坚强的靠山。

当校长蔡元培知道后,少有的介入员工的家庭生活,他每月让财务强行从李大钊的工资中截留出一部分,直接交到赵纫兰的手中。

赵纫兰成为了大学教授夫人,每有重大活动,李大钊都带着她参加,渐渐地,赵纫兰和很多其他的大学教授的夫人熟悉了起来,这些夫人中有大家闺秀,有名门之后,还有留学归来的学者知识分子,她们一个个谈吐优雅、气质不凡,只有赵纫兰大字不识,还裹着小脚,但是这并不影响赵纫兰兰花一样高贵的品质和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她赢得了一致的尊重,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大姐”。

1921年,北洋政府断绝了北大等高校的经费,李大钊率领北京各高校的老师们讨薪维护自己的权益,由此错过了参加彪炳千秋的中***“一大”,在党史上留下了一大遗憾。

在李大钊的耳濡目染下,赵纫兰也懂得了一些朴素的革命道理,她更加全力地支持李大钊,平日里自己也是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去帮助更多穷苦的人。

李大钊的革命影响造成了北洋政法的极大恐慌,1927年4月6日,张作霖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坚贞不屈。4月28日被北洋军阀政府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1933年4月,在地下党秘密组织下,李大钊的生前好友和亲属出面,为李大钊在香山万安公墓举行了公葬,赵纫兰参加了公葬仪式。由于过分悲痛,辛劳过度,5月28日,赵纫兰安详地闭拢了自己的双眼,享年49周岁。

这一天,恰恰是农历五月初五,民间的传统节日——祭奠屈原的端午节,也是李大钊烈士下葬的“五七”之日。她留下的惟一遗嘱,就是把自己埋在李大钊的墓旁,她要到九泉之下陪伴丈夫的忠魂铁血。

赵纫兰逝世后,中***河北省委鉴于她对革命做出的特殊贡献,追认她为中***党员,这在党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也是对她最大的安慰和最高的评价。

赵纫兰,一生就如她的名字一样,如兰花一般的坚韧高雅,品格高贵,她深明大义、质朴厚道,在李大钊求学、革命时期默默无闻地为丈夫做了很多牺牲,献出了深沉、伟大的爱。她是中华民族贤妻良母的杰出楷模,是近代伟大女性的代表。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赵纫兰成为这句话最好的注脚,他无愧于李大钊终生的“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