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观后感
《鲁豫有约》观后感言(完整版)
我是这里的一个过客,看完《陈晓旭的家世故事》,我心里有些许感想,希望能和诸位“柳絮”们***同交流和切磋。
(一) 演员
说起演员陈晓旭,人们通常会提起两部电视剧,一个是《红楼梦》,一个是《家春秋》。《家春秋》我没有看过,所以不能妄加评议,但是晓旭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百分之百应该是林黛玉。在大多数观众和红迷朋友的心目中,她早就与黛玉融为一体。她曾非常自谦地表示:“不知道自己是演得太好了,还是太不好了”,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们大家都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听说新版“红楼”的开拍已经是木已成舟,势在必行,有少数声音也在挑剔晓旭版的“黛玉”,鉴于此,我想说,晓旭究竟演得好不好,不是个别人说了算的,要看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红楼梦》我读了不知多少遍了,87版电视剧我也看过不止一遍,其中的确也看出了一些纰漏,晓旭的表演也当然存在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但是这些瑕疵并不能成为指摘晓旭版“黛玉”成为经典的理由,就像《红楼梦》虽是一部残稿但却依然不能阻挡她本身的巨大魅力一样。
对于新版“红楼”,我冷眼旁观,倘若拍好了,那是一大幸事,也是我等80后一辈的荣幸,毕竟演员多数是咱80后一拨人嘛;倘若拍得不好,那也是在情理之中。别的我不多说了,因为单只就晓旭而言,那的确是无法超越的。想要超越陈晓旭的“黛玉”,只有三个字:不可能!这不是我偏激守旧,固步自封,我今天就把这句话撂这儿,如若到时事情有变,那我一定再来此地,向大伙儿负荆请罪!
(二)广告人
陈爸爸说,晓旭是和人这样做生意的:客户要见她,不见;客户请她吃饭,不去;她请客户吃饭,整一桌素席……说到此处,我的内心已暗自震撼莫名了。她成功了?而且是不小的成功?远没有传统生意场上的倾轧猜忌、八面玲珑?如何理解?怎样想象?当然,晓旭也很真诚地告诉我们:“我偶尔也会出现一些类似薛宝钗的行为。”她又补充说:“可是这并不会影响我的内心。”是了,她是在用一颗近乎纯真与透明的心灵在和世人打交道,如同她的梦里那位老者对她的叮咛:“流水之润,清泉之澈”。她的成功可不可以算作黛玉的成功?商界和演艺界,在世人看来是两个盖了帽儿的“大染缸”,可是晓旭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她活得那样清新脱俗,那样潇洒空灵,没有流言,没有中伤。当然,有好事者也设法炮制了一些谣传,然而大众对这些无稽之谈反应恰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人们寄予了晓旭高度的信任,这自然和她自身所彰显气质是不可分的,因此上,在这一点上,毋庸讳言,也无需掩饰,我要为世间这样一位难得的奇女子高唱一首赞歌!
(三) 出家人
假如晓旭没有信佛教而是信道教,那该多好。佛教讲“涅盘”、讲“往生”,而道教讲“长生不老”,试想晓旭如果信道,那她一定会好好治病,然后长长久久地活着……这应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吧!可惜这只是一个美丽的假设。
其实,人活着是应该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也是活不出境界的。但这必须谈一个“界限”的问题,一个健康的人生是不应该有“沉溺”的。我是一个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但我也明白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佛的意义,所谓“允执其中”即是此理。我们毕竟是凡尘中人,只把信仰作为修复心灵的一种方式即可,过分的虔诚,反而违背常情常理,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晓旭的这一步走岔了,她是如愿以偿直奔“西方极乐”而去,但她也带给所有关爱她的人太多太多许久挥之不去的感伤,不是吗?她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子,我想,她若在天有灵,一定也会于心不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