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成大业而不去了解曾国藩,哪怕你读了成千上百的书籍也是没有用的。

清史专家张宏杰在其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曾说:“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所谓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佩亦可学。这是为什么呢?

曾国藩身为湘军主帅,大权在握,每年来往军费超过几十万两,想要在军费里做点文章简直太简单了。但是曾国藩去世之后,家无余财。

在几十年从军生涯里,他应该是大清王朝最清廉的总督了。曾国藩人脉宽广,十三省的封疆大吏几乎都受过他的保举,他时常收到谢礼。他不愿拒人于千里之外,拂了别人的面子,就在每个人的礼物中,挑一个最不起眼的收下。

鲍超曾经送了他十六包金银珠宝,他在里面挑了一个小毡帽收下,又让鲍超原封不动地提了回去。久而久之,大家都对曾国藩另眼相看,愿意和他***事,也愿意服从他的指挥。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除了这些因素,自身的心态同样十分重要。曾国藩天资平庸,却位极人臣,被誉为近代唯一的圣人。他的成功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具有十足的借鉴学习意义。

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了成大事者必备的三种心态,静心研读,学习圣人智慧。

一、既往不恋

曾国藩认为,如果沉湎与过去取得的成就,就会止步不前,难以成大事。如果满足过去的认知,就无法接受新的观点和知识,让自己目光短浅。如果懊恼以往的过错,会令自己畏首畏尾,但于事无补。

人应当摒弃过去的成就,保持谦虚的心态,拥抱未知的知识。曾国藩虽身居高位,但从来没有利用权势作威作福,对待同僚谦虚有礼。曾国藩的待人接物一直备受他人推崇,其他人评价曾国藩时,称和他交往,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二、当下不杂

过去的无法改变,未来无法预测,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专注于现在的每一件事。曾国藩认为,做事时必须保持专注,心无杂念,才能将事情做到最好。修塔修到塔尖,渡人渡到江边。做人做事最忌讳三心二意,如果没有恒心,最终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曾国藩读书有一个习惯,一页书没读透,坚决不读下一页,一本书没读完,坚决不读另一本。他知道自己天分不高,只能加倍努力,弥补和他人的差距。事实证明,普通人下笨功夫,同样能取得大成就。

三、未来不迎

曾国藩做人的宗旨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正是他内心的写照。他告诫子女,做事时全神贯注,不要想这件事能带来多大的收获。只要竭尽全力,即使最终失败也没什么可后悔。

许多人做一件事的时候,做到一半就浮想联翩,最后失败时接受不了。成大事者,都通晓一个道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好自己的本分,成功不强求,顺其自然便是。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做到这三点,成功便离你不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