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之谜,希特勒为什么突然停止装甲部队的进攻?

希特勒之所以下令停止装甲部队的进攻;我们从军事、政治和结果三个方面来分析;

1军事考虑

首先,希特勒认为这次恐慌袭击的胜利在握。虽然目前胜利在望,但战斗还远未结束。法军在艾纳河和索姆河左岸建立了新的防御阵地,下一个重要目标仍在等待德军攻克。希特勒希望他的装甲部队在主要进攻方向保持不可阻挡的进攻势头。

其次,敦刻尔克地区到处是泥浆和沟渠,不利于坦克作战。他自己一战的经历证明,装甲部队不能用在沼泽里,那样会损失巨大。而且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德军坦克的实力已经大大削弱,大部分都需要修理。冒险可能会导致额外的损失,削弱对法国其他地区的攻击。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德国人内部的权力斗争。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眼看着英法联军主力全军覆没,急欲从陆军手中抢夺头奖。他给希特勒发了一份电报,建议把这个任务交给空军,并向元首保证,他的空军可以从空中封锁海边的退路,以完成包围的任务,但他无疑高估了自己军种的力量。希特勒还想保存坦克部队的实力,以备进攻索姆河以南的法军时使用,同时想给自己的心腹一个升迁的机会,压制军队的嚣张气焰。

希特勒的命令被许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任意干涉军事指挥的愚蠢命令,是西线1940战役中唯一的重大失误。

然而,有证据表明,德国空军在后来的使用中没有发挥出全部实力。一些德国空军将领后来说,希特勒在这方面像阻止地面部队一样限制它。所以希特勒的军事原因背后应该有更重要的政治原因。

2.?政治考量

希特勒在敦刻尔克海滩参观时,扔掉了书籍、照片、破鞋、枪支、自行车等物品,他说:“让败军回家,让人民看看他们被打得有多惨,总是好的。”他还说,他故意原谅了英国人。他抱怨说:“丘吉尔不理解我的积极精神。我故意没有在英国和我们之间制造不可弥补的鸿沟。”

以下五点是政治问题:

(1)“伟大计划”

希特勒已经在《我的奋斗》和第二本书中拟定了他的“全球征服计划”。第一步,废除《凡尔赛条约》,扩充军备,建立包括所有德意志殖民地在内的“大德意志帝国”。第二步,争取与英、意结盟,与法国“算账”,打败它或将其降为小伙伴的地位。并东进,征服苏联,解决“生存空间”问题,建立大陆帝国。第三步,让德国成为“世界强国”和“舰队强国”,在公海上与美国抗衡。他想把计划付诸实施。

希特勒一直把与英国的联盟作为实现其“计划”的支柱。他分析大英帝国可能在美苏挑战下支持德国的反* *反苏征服战略,同意与德国划分势力范围,即德国垄断欧洲大陆,英国统治海外。

希特勒相信英国会同意德国的要求。他相信自己军队的实力和德国闪电战的威力已经被全世界看到了。装甲兵的威慑力、强大的空军和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空降兵也备受瞩目。虽然海军不如英国,但潜艇始终是一股未知的力量。希特勒认为他的实力自然高于英国,英国人会在他走了这么好的一步后妥协。

希特勒没有进攻敦刻尔克。也许在他看来,他和丘吉尔有着相同的思想基础,那就是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他放出消息说他愿意真诚地与英国谈判。声称他的“目的是在不损害其尊严的情况下,在可以接受的基础上与英国讲和”

然而,英国人被希特勒愚弄了,慕尼黑政策给大英帝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丘吉尔比他的前任更聪明。他再也不敢坐下来和希特勒谈和平。而是抓住机会撤回有生力量,以便日后复仇。

(2)贵族种族

希特勒想让战败混乱的德国在阳光下占据比以前更大的地位,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应该以种族为基础,包括当时生活在德国的所有德国人。在希特勒的纳粹种族理论中,英国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是仅次于德国人的优秀种族,也是英国人需要的对象。

就个人而言,希特勒报告了对英国的特殊感情。1940年5月24日上午,希特勒拜访了伦德斯特总部(伦德斯特指挥A军,是包围敦刻尔克的盟军总指挥官)——并发表了讲话。当时,时任伦德斯特总部作战部长的布卢姆昆特里特对元首的讲话进行了录音,其中包含了惊人的内容。希特勒提到了他对英国的看法。他赞美大英帝国,谈到英国存在的必要性和对世界的贡献。他还将大英帝国与天主教会相比较,认为它们是世界稳定的因素。他说他对英国要求不多,只要英国承认德国在大陆的地位。他甚至表示,无论何时何地,英国遇到困难,德国都会提供军事支持...多么惊人的话!至于殖民地,他认为如果能归还就好了,但这并不重要。他指出,殖民地只是一个声望问题,因为它们在战争中很难守住。很少有德国人,高贵的雅利安德国人,想住在热带。

他放了英国人,是想对他们手下留情,给以后的和谈留条后路。

(3)实际困难

当然,他也考虑到在英伦三岛登陆确实很难。英吉利海峡以其大风大浪而闻名。况且英国拥有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皇家海军,连皇家空军在当时的西欧乃至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英国通往欧洲大陆英伦三岛的航道布满了水雷,使得在英国本土作战异常困难,虽然德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正如希特勒所说:“英吉利海峡终究不是一条河!”长途奔袭,武器装备和人员难以快速穿越英吉利海峡,运输到英伦三岛。希特勒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很难发挥全部实力。既然难以登陆,不如放英国人一马,让英国人在“体面”的情况下与自己恢复和平。所以他下令停止前进。

(4)避免两面作战

一战期间,德国两条战线作战,深知两条战线作战的艰难。希特勒曾强烈批评凯撒·威廉二世说:“德国如果不奉行世界政策,不与英国为敌,就不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在希特勒看来,英国最好留在岛上,不要管欧洲大陆。

当希特勒决定进攻西欧时,他并不想入侵英国。他相信一旦法国战败,英国会接受和谈。按照希特勒的意图,法国战败后,下一个征服目标应该是苏联,但他回头向东进攻时,必须保持西线的平静,而德国绝对不希望两线作战。再看西线,只剩下一个英国,似乎岌岌可危。如果能通过外交手段让它屈服那就更好了!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经济上,英国都不再是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但是它的威望还在,它还有很强的荣誉感,至今如此。如果敦刻尔克的30多万英军被俘,英国人会认为自己的荣耀被玷污了,他们会想尽办法报仇雪恨。如果他们留下,至少英国不会更恨德国。

(5)来自大洋彼岸的威胁

希特勒不仅想要欧洲霸权。他想要全世界,想要成为全世界的主人。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是让人头疼。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丰富的资源。德国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穿越太平洋。德国以其陆军和空军为荣。如果能争取到同样是优秀人才的英国人,得到强大的英国海军,大陆以资源和腹地支撑海洋,海洋以海权和机动性辅助大陆,然后我们就以这种巨大的合力争夺世界...太棒了!英国不会拒绝这样的未来。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被他骂只会抽雪茄的乡巴佬丘吉尔根本不买。大英帝国继续与纳粹帝国战斗到底。

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丘吉尔首相立即在下议院发表讲话:“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描绘成一次胜利。撤退不能赢得战争。.....德国人拼命想在海上击沉数千艘满载士兵的船只,但是被击退了,他们被打败了,我们退出了远征军!.....我们永远不会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带着不断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海上战斗!在空中战斗!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我们都要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绝不投降!”这些铿锵有力的打地板的话语,表明不屈的英国将继续战斗,意味着德国必须以强大的海军和强大的空军作战。虽然敦刻尔克是盟军失败的巅峰,虽然德国的失败在当时是无稽之谈,但毫无疑问,德国最终的失败是从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开始的!

3.结果

不管希特勒是出于什么因素下的命令,英法联军还是发生了奇迹。使30多万英法联军得以幸存并逃往英国。四年后,正是这支军队逃到英国,在诺曼底登陆,成为最终埋葬希特勒的重要力量。

放弃追击敦刻尔克溃败的联军可能是希特勒做的最错误的事情。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不能撤出英国,只剩下童子军对抗德军入侵,未来战局发展难以预料。对英国来说,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但是,历史是客观的,不允许假设。历史往往在许多偶然因素中曲折前行。

结论从以上可以看出,希特勒当时停止移动的动机并不单一。首先有军事上的原因:法国北部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次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此外,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在敦刻尔克消灭盟军,而敦刻尔克周围的地形全是沼泽和低洼地区,不利于装甲部队的推进,因此不需要装甲部队遭受损失。

其次,是更重要的政治原因:希特勒希望通过让英国远征军逃跑来赢得英国的好感,从而与英国达成协议。二战爆发后,纳粹德国从未放弃与英国媾和的意图。就连丘吉尔也承认,法国战争后,德国试图与英国媾和,希望在囊括西欧大陆后,开战进攻苏联。所以和英国讲和可以解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