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里尔·彼得连科为啥取代了西蒙
------------
日前,柏林爱乐乐团(以下称“柏林爱乐”)终于确定由基里尔·彼得连科接替西蒙·拉特尔爵士,担任新一任首席指挥,此事不寻常之处在于,首席的产生基于民主程序。
柏林爱乐拥有124名成员,号称世界上最民主的音乐公司之一。在今年春天的第一次选举中,乐团成员花了11小时来辩论并投了好几轮票,但最终没能定出谁将是新一任首席指挥。
谢天谢地,柏林爱乐现已恢复秩序,彼得连科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后者很快会发现,领导这群才华横溢、桀骜不驯的乐手,是项艰巨的任务。西蒙爵士曾将这份工作比作“全世界最荣幸的驯狮者”——乐手们虽在演奏时跟着指挥的指挥棒走,但在台下,人人都觉得自己有权发表意见。
找平衡从来不是件容易事。二战后,在赫伯特·冯·卡拉扬的带领下,柏林爱乐享誉全球。卡拉扬是一位富有魅力、极具权威的演奏家,“大师”一词或许就是为他而创的。每位指挥家都得在乐团树立自己的权威,否则,大家最后可能会吵成一锅粥。
近些年,为了降低管理难度、扩充资金实力和追求规模效益,越来越多的互助和合伙组织转型为营利性企业。在这样的世界里,柏林爱乐无异于一盏明灯。它向我们展示了,尽管天才间的合伙关系可能难于管理,但它们有时也会创造出“杰作”。
柏林爱乐同样是诞生于反抗当中:1882年,一群乐手不愿向指挥的意志低头,因此组建了一个合作社。其实,不只是交响乐团,律师、会计师、咨询师和其他专业人士也常会建立合伙关系、把才华汇聚在一起。然而,无论这些专业人士宣称彼此多么步调统一,他们也不会像交响乐团成员那样,一起周游世界、一起演出、住同一家酒店。
柏林爱乐的合伙关系可谓登峰造极,它之所以能有效运转,原因有三:
首先,它不大。对一支乐团来说,柏林爱乐的规模并不算小,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就有4位,但它没有继续扩大的必要。音乐不是资本密集型的,而且,乐团也无法像广告公司、图书出版社那样,聚拢在一家控股股东旗下。
这意味着,它不会像高盛等金融机构所做的那样,结束合伙制,以方便进入资本市场和扩大规模(并让现有的合作人大赚一笔)。在英国,由于受到类似诱惑,互助保险公司和建房互助协会的数量日渐稀少,给投保人、储户和借贷者带来了可疑的后果。
将规模保持在较小水平,还为参与式民主创造了条件。柏林爱乐基金会理事会的4名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