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芸生的新闻思想

1929年受张季鸾之邀进入《大公报》后,王芸生的命运便与《大公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王芸生从28岁到65岁在《大公报》连续工作37年之久,奉献了他全部的心血与智慧,他被毛泽东戏称为“大公王”。王芸生是名副其实的报人,解放前,在他主持《大公报》的20年里,《大公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本文重在考察王芸生解放前的一些重要新闻思想,以便我们更客观地了解王芸生其人以及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 由美国新闻界发展起来的新闻专业主义突出特点是“公***服务”——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目标是服务于民众,而非某一利益团体,其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按照这种理论,报业应是一种自治体系,必须采取独立和批判的态度。新闻记者应站在中立立场,客观报道事实,反映观点,在公众中树立“公正者”形象,赢得公众信任。可以说,《大公报》办报理念中,包含了许多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因素,它以“社会公器”为定位的独立报纸加以实践,开辟了我国新闻界对自由职业报刊探求的道路。

早在王芸生进入《大公报》之前,他就已经确立了“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新闻人,不参加任何党派团体,不进政府做官,不参与实际政治斗争,对时代有一个独立的观点和立场,为人民立言,以文章报国”的新闻思想。1929年,王芸生进入《大公报》以后,他深受张季鸾的“四不”方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王芸生曾说过:“我作为一份民间报纸的发言人,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才有独立的发言权,才有资格说真话,对国民党才能嬉笑怒骂。同时,待国***双方都必须一样,是我一贯的原则。” 在国***两党对决的夹缝中,他始终坚持独立的立场,不仅不断地批评当权的国民党,也没有放弃对革命的***产党的批评。他的笔已触及中国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是关乎国家、社会和人民,他都尽可能以独立的态度、理性的分析来发表见解。

在报纸独立与自由精神的思索与实践方面,王芸生上承张季鸾的独立精神,并在对自由主义的认识上看得更远。抗战刚一结束,王芸生就表示:我们建议政府先做一件事,就是:取消新闻检查,开放言论自由。……有新闻检查,就没有言论出版自由。……新闻检查的后果是领袖神圣化,只闻谀词,身入云端,政府一切好,绝对无错,在政府的文告里,永远责备人民,而不自检,于是久而久之陷于腐化无能而不自知,至于否定民主,远离人民。

同时,王芸生也非常注重新闻的客观与真实性原则以及报刊的舆论功能。1936年5月8日,他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发表《新闻事业与国难》的演讲中说,新闻“第一要平常化。不矜奇,不立异,老老实实,平平常常,一切循平常轨道而行,直接养成坚实的舆论,间接促进社会坚实的风气。”抗战期间,依照此原则写的很多抗日报道,使《大公报》的影响和声誉达到了顶峰,在重庆、桂林和香港三地同时发行,后来又在上海、天津、重庆和香港四地同时出版,总销售量达20万份,为当时各报之冠。 “文人论政”在近代民营报业史上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特点。“新记”《大公报》将王韬、梁启超等人开创的“文人论政”传统推向顶峰,关心政治,畅言国事,将民营报纸引导舆论、监督舆论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我国的“文人论政”推向成熟阶段。

王芸生是新记《大公报》的第二代总编辑,在他手里继续捍卫了民间报纸“文人论政”的传统。“文人论政”主张,报纸要超党派,并不是超政治,无立场,而是敢言政治,反映民众的活动,成为民众喉舌。王芸生就以“敢言”著称,他的文章更多带有文人论政的性质,他的言论立足点就是黎民百姓和国家的利益。

1941年12月22日,王芸生发表的社评《拥护修明政治案》巧妙地披露香港沦陷之际,“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的丑闻,还揭开了外交部长郭泰祺国难当头竟以巨额公款买私人豪宅的黑幕。他指出:“我们舆论界若再忍默不言,那是溺职”。此文一出,当天蒋介石就罢免了郭泰祺。而孔二小姐的丑闻则引发了昆明、遵义等地大学生反对孔祥熙的学潮。《看重庆,念中原》揭露国民党统治下河南灾民的悲惨生活。

1945年社评《莫尽失人心》,对国民党作了大胆的揭露和愤怒的抨击:“可怜收复区同胞……睡了几夜好觉,发觉他们都已破家荡产。”“这二十几天的时间,几乎把京沪一带的人心丢光了。”

接下来精彩的为民请命的文章还有1947年1月1日社评《新年三愿》,提出三点希望,其中第三点就是:民生太苦了,必须有安定之。同年5月13日社评《须要替老百姓找出路》认为:到了今天,非迅速替老百姓找生路,否则一旦民心瓦解,必然会国家土崩,敌我冤亲。

这样的呼吁接二连三,诸如《建设与破坏》、《通货膨胀下的农民》都是为民呼吁,充满时代责任的文章。它们曾给王芸生以及《大公报》带来很多麻烦,但也为他们带来了无上的荣誉。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看到王芸生极大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王芸生以及许多著名报人提倡的“文人论政”的办报思想,对20世纪近代报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当我们在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思索以“文人论政”为代表的民营报人的办报理念时,会发现当今许多办报理念,如“媒体就是服务”、报业集团化、独立报道、客观报道,都是在前人基础上演进和发展的。 传统上,新闻从业者并不被认为是“专业人士”。因为最初的新闻从业者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包打听”,社会地位不高。到了20世纪,一批民营报人开创了新的局面,在社会信息传播和舆论的引导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开始思索新闻记者这一行业的职业信念和要求。王芸生在这一点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44年,迁至成都的燕京大学请王芸生前去讲演。这时候他已担任《大公报》主编,进一步认识到新闻记者最需要仗义执言,敢说真话;最忌讳趋炎附势,阿谀逢迎。他告诫大家:如果你因为讲真话而获罪,被“抓到刑场,揪住小辫子,钢刀一举,咔嚓一声的时候,小子,你要一声不吭,咬紧牙关顶得住,才算得是一条好汉,一个好记者。” 这幽默风趣、掷地有声的话,给在场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芸生还曾说过:“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就现在的情形来看,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是要干的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个能克尽厥职的新闻记者,他须具备几种异乎常人的条件: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烈爱,然后以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勇干精神,兢兢业业的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此外,王芸生还告诫人们:要“努力做一个有灵魂的新闻记者”,这样才无愧于“无冕之王”的称号;否则的话,你就可能是一个“无魂之鬼”!这些话即使在今天也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王芸生对新闻记者的这些要求都体现了职业报人的理念。在他看来,报人应已形成一种行业,对记者的规范和操守,应有明确的认识。他要求记者无论是报道新闻,还是发表言论,都不应受到权势和任何外界的影响。王芸生对此的概括是,“真实地记出你所见到的事,勇敢地说出你心里的话,可以无愧为一个新闻记者了。敢说,敢做,敢担当,是自由人的风度;敢记,敢言,敢负责,是自由报人的作风。”王芸生的这些思想,对当今报人来说仍是可遵循的原则,也是作为一个职业报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