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冈仁波切》背后的故事是根据什么改编的?

冈仁波切背后的故事

朝圣的故事在张杨的脑海里已经生长了十几年,这不仅与他26年前第一次进藏时感受到的自由精神有关,每次回藏,沿途看到的风土人情都催化了这颗电影种子的萌发。

“我以后要拍一部真正的长脑袋朝圣电影”。抱着这种想法,张杨两次将“朝圣”的愿望带入他的电影故事中。一次是“洗澡”,藏族老人摇着转经筒,带着孙女,在圣湖边完成了最后的心愿洗澡;一次是昨天,原本设计的是“一条子行是一群香客,从青海出发,长头去拉萨。”在路上的某个时间遇见贾宏生父子”,这样的设计,张杨说,与他每次进藏所见所闻的很多朝圣故事有关,后来因为“当时不知道怎么拍”,也不想“弄个生硬的融合”,就放弃了。

流氓和转世活佛酝酿灵感十几年了。

2007年,张洋带着扎西达娃的剧本到藏区选景,遇到了一个叫巴莱的活佛,他带着弟子从青海一路磕头到拉萨。据说巴蒂活佛原来是当地的一个小流氓,留着长发,整天骑着一辆750的摩托车。突然有一天,他被认证为活佛转世,被一位上师带到“此寺”。当我看到信徒们在海螺的召唤下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听师父讲经时,小流氓的心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那一瞬间变成了修行者。

“后来他自己有个徒弟,徒弟也是流氓。故事就像他自己的翻版,徒弟的样子就像耶稣一样,闻起来软软的,很真诚。第一眼,我就惊呆了。”回忆起那些年在西藏遇到的许多人,张杨说,他为自己后来的电影奠定了基础,但他没有刻意去想,而是等待电影“长出他的心”。活佛巴德后来成为冈仁波切中带着叛逆之心上路的少年原型。

时机已经成熟。演员在哪里?

西藏马年,这颗种子终于积蓄力量,破土而出。

“冈仁波切是一个没有程式化剧本的概念,但这个想法在我脑海里已经生长了十多年。后来终于确定了拍摄计划:用一年时间,和一群真正的朝圣团队一起拍摄。以苦行僧的方式,和他们朝夕相处,同吃同住。我不事先规定剧情,而是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挖掘故事和人物。我相信这里会拍摄一些有趣的东西。”张杨对冈仁波切的构想很快得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电影人的认可,团队和时机都已经成熟,但找谁来演是个问题。

2013 165438+10月下旬,剧组开始为冈仁波齐挑选场景和演员。“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剧本,但我对大致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设定思考了很久:第一,必须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可能死在路上;要有一个孕妇,她的孩子会在路上出生;还有一个屠夫,因为杀了太多人,想通过朝圣来赎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父母陪伴;必须有一个16岁的男生,可能是个小流氓,也可能是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生;还必须有一个50多岁的成熟稳重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