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C上通过哪些衰变模式探测到了Higgs粒子?
标准模型中为物质粒子提供质量的Higgs粒子一直处于未发现状态。确实,很难相信一个如此精确的理论会在最根本的地方存在缺失。如果没有Higgs,我们将如何应对?
弱电统一自然是无法推翻的,于是问题就在于什么机制破缺了弱电统一而给予规范Boson和物质粒子质量。粗略而言,高能物理(hep)的专家将破缺机制分为“弱耦合破缺”和“强耦合破缺”,前者的代表就是Higgs机制,而后者的代表就是Technicolor。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高能物理学家都很强烈地相信Higgs机制,从那么多标准教程中也对于Higgs机制的详细描述和计算证明就可以看出。随着加速器探测能区的不断提高,这种信心在有些人心中被削弱了不少。在2001年,LEP2的质心能量达到209GeV时,实验中疑似出现了Higgs粒子,但是随后很快没有了后话,而且此时LEP2也开始拆卸,让出隧道给LHC,这个貌似回光返照的结果也迅速成为过眼云烟。
LEP作为轻子对撞机,运行方式为正负电子对撞,因为电子是基本粒子,质心能量“利用率”很高,如果考虑“Zh”协同制造模式,那么Higgs质量应该为质心能量减去Z粒子的能量(90 GeV)再减去5 GeV,那么LEP2的探测给出的Higgs能量下限为209-90-5=114 GeV,所以低于114 GeV的Higgs已经被实验排除。另外理论上的计算表明,如果Higgs质量过大,则Higgs自耦合常数将在某个低于Planck标度的能标下发散。
因此在95%的置信度上,Higgs质量要在114-200GeV之间。更高质量的Higgs也是可能存在的,直到1TeV(1000 GeV),而更低质量的Higgs已经被实验排除了。
现在的焦点在于如何在加速器上制造并确认出Higgs,然后再测量质量,产生截面,衰变宽度以及各种耦合常数。由于实际上最大的轻子对撞机LEP 早已拆卸而下一代轻子对撞机仍然处于理论设想之中,所以能够担任寻找Higgs的自然只有强子对撞机,美国Fermi国家实验室(Fermilab)的 Tevatron和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LHC都属于此类,前者是正负质子对撞,已经运行了近20年,后者是质子与质子对撞,即将开始正式运行。
对于实验探测,粒子的产生横截面是极其重要的参数,QCD的NLO(Next Leading Order)辐射修正将使横截面大幅提高,进一步,NNLO(Next NLO)也将使横截面提高。更高阶的辐射修正和标度依赖性会导致一些不确定性,而部分子(parton)密度的差异也导致横截面产生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还直接依赖于Higgs的产生模式。
无论是Tevatron还是LHC,胶子聚变(gluon fusion)都是具有最大产生横截面和最大亮度的产生模式,其他产生模式有:矢量Boson聚变(Vector Bosons Fusion,VBF)模式,协同产生模式等。
gg-->h是Tevatron上事件最多的产生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100-200 GeV的Higgs制造,产生横截面为 0.1-1pb,当Higgs质量不超过135 GeV时,衰变模式以正反底夸克(b,bbar)为主。但是这个衰变模式无法保证能够判断Higgs的存在,因为本底太大。
当Higgs质量大约为135-200 GeV之间时,衰变为WW*(W*代表虚W)。这种模式在Tevatron上是可行的观测模式。
在亮度足够时,协同产生模式对于135 GeV以下的Higgs是Tevatron上最有希望的探测模式:qqbar-->V*-->Vh-->Vbbar,最终V衰变为正反中微子或者正反轻子,或者轻子和中微子。该模式的产生横截面大约为0.2-0.5pb。VBF过程,顶夸克对以及其他QCD过程是这个模式的主要本底来源。
由于Tevatron对Higgs的探测可以达到大约180 GeV且几乎已经没有潜力继续提升探测能力,却仍未发现Higgs,无疑让一些人对Higgs的存在产生怀疑,而那些继续保持信心的人就将希望寄托在即将正式运行的LHC之上。
LHC上,胶子聚变模式,VBF以及顶夸克协同产生模式是主要产生模式。在运行的最初几年内,年积分亮度大约为30-100/pb,已足以在5σ 水平上发现质量小于1TeV的Higgs。因此如果存在Higgs,那么在LHC将没有任何逃脱探测的可能性。反之,如果LHC没有发现Higgs,那么 Higgs机制就彻底玩完。
胶子聚变在LHC上也是产生横截面最大的Higgs制造模式,质量为120 GeV时候,横截面为30pb,质量为200 GeV时,截面为15pb。远远超过Tevatron的同种模式。
LHC上,VBF的产生横截面大小仅次于胶子聚变模式。质量为120 GeV时候,横截面为6pb,质量为200 GeV时,截面为3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