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电影《湘江血战》

2017-06-26 09:56 0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血战湘江》将于6月30日全国公映。本片全景式地描写了红军以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谱写了一部充满豪情的英雄史诗。请阅读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血战湘江》将于6月30日全国公映。本片全景式地描写了红军以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谱写了一部充满豪情的英雄史诗。在上映之前,这部电影已经在全国许多地方为士兵和各行各业的观众进行了巡回放映。根据观众在巡演过程中的反馈和评价,电影《一场血雨湘江》有三个最精彩的点。

电影《一场血雨湘江》用现代观念和视听语言呈现战争,每一个细节都有强烈的真实质感。影片中,伴随着枪炮声、轰炸声、呐喊声,几乎所有的指战员说话都是声嘶力竭;在与不同观点争论时,几乎都是在大呼小叫,尤其是毛泽东与李德、博古争论时,那种面对面、怒目而视、拍桌子、摔茶碗的场面,让当时的血战更加真实,也为领袖形象的刻画带来了新的风格。在服装和造型上,摒弃华丽的色彩,保持本色。所有红军官兵都穿着破旧的衣服和帽子,浑身泥水,头发凌乱,满脸是血...

这部电影的现实主义还在于对批判教条主义的描写,让观众深刻认识到教条主义的危害。比如博古和李德只是纸上谈兵,使部队落入蒋介石的圈套。移辎重的决定使红军行动缓慢,他们选择走大路,在敌人的轰炸中伤亡惨重...占据大量叙事空间的惨烈血战和惨重损失,成为理解教条主义巨大危害的有力证据,令人触目惊心。

电影中,毛泽东说:“士兵背着沉重的包袱走路,走得慢了都累得吐血。”博古道:“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如果你走大路,遭到轰炸,你会遭受严重伤亡。”李德说:“红军不是懦夫。”毛泽东对李德和博古的决定提出质疑,博古甚至说:“李德是* * *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通过这些对话,进一步揭示了比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模式,这也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尖锐,具有现实的启蒙意义。

高强度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

《血雨湘江》这部军事题材的佳作,取材于真实的战争历史,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湘江战役的真实情况。光是看预告片就能让你感到满满的“痛苦”。血流成河,炮火连天,焦土遍地...每一个镜头都展现了战争的真实场景。在重火力、重轰炸中,红军指战员策马驰骋在战壕之间,眼神坚定地扣动扳机,喊着“走”,无不让观众感到震撼。

历史上,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影片从雷口关血战开始,接着是新圩之战、枫树脚下之战、蒋家岭突围之战。无论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无论是近距离攻防还是近距离搏击,都是痛苦而真实的,让观众身临其境。影片中的很多镜头位置在以往的战争片中都很少见,比如坦克上的微观位置,尤其是航拍中的垂直位置,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从而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影片总长116分钟,高强度的战争场面占了近70分钟。整个过程充满了强烈而独特的震撼。据悉,整个拍摄过程中,战争场景完全真实,没有特效镜头,没有3D和绿屏。近万名陆军官兵参与了拍摄,使用了2吨多TNT炸药和80多吨汽油。电影中到处都是滚滚浓烟和子弹的画面。几乎所有的演员都在进行真实的战斗,他们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紧张感,向观众展示了一个血腥的战争场景。

红军牺牲的故事很感人。

影片中,每一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在血战中消灭了无数敌人。中枪后,他和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在地上,林裁缝为他充当枪架。他整了整父亲的军帽,他们为自己是红军成员而自豪。身为师长的陈树湘身负重伤,肠子都流出来了,但他还是用自己的双手折断了,发誓做一个不当俘虏的人,捍卫红军的尊严...他们每一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的光芒。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红军战士在树林中穿梭,唱着不知名的家乡山歌,满怀希望地前行...歌声响起,人们会有无限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想家了,想念远在他乡的亲人了,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呢?也许,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但他们没有回头。

“现在是关键时刻,没有退路,一定要英勇就义!”影片中,战斗即将打响,彭在战斗前动员指战员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数万战士高呼:“誓死保卫党中央渡江。”陈树湘问大家:“只剩一个人了,要带着阵地活下去。”大家高呼:“让最后一滴血为苏维埃新中国流淌!”

电影《一场血雨湘江》中有很多类似的场景和故事,常常让人落泪。看了这部电影,我们收获的不仅是震撼和感动,更是启迪,那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