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版的大决战根本没说清楚为什么塔山挡战,国军输了。
电视版的《世界末日》正在播出。没想到的是,虽然几个演员演的不错,但是对剧情和场景的掌控和电影版完全不一样。现在已经到了辽沈战役,但是辽沈战役的关键节点塔山,不仅没有表现出战斗的激烈程度,也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国军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却不能攻占小塔山。
电视版的《世界末日》正在播出。没想到的是,虽然几个演员表演的不错,但是对剧情和场景的把控和电影版完全不一样。现在已经到了辽沈战役,但是辽沈战役的关键节点塔山,不仅没有表现出战斗的激烈程度,也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国军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却不能攻占小塔山。
要知道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被称为大决战。第一个原因是战斗的胜负对整个战争是决定性的,是国家和国家的主要集团之间的决战。其次,因为战役规模,战争双方总兵力超过400万。而电视版的《大决战》并没有表现出决战的紧张和关键,战斗场面更小。如果不是大决战,那就是一场没有任何亮点的普通战斗。
电影版《大决战》的场面确实壮阔,表现黄薇兵团一气呵成行军的长镜头就不用多说了,就是塔山阻击战,国军第95独立师排成一个连,波浪式推进的场面同样震撼人心。
对于电视版的大决战,老周连吐槽的欲望都没有,所以今天我就以此为切入点来说说塔山阻击战。
说到塔山山的足迹,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国军凭借兵力装备优势和海空支援,竟然攻不下毫无危险的塔山,真是不可思议。
那么,国军究竟为什么攻不下小塔山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参战的部队。名义上,国军从华北抽调17兵团两个军的四个师和独立第95师,从烟台抽调39军三个师,与锦西地区原有的四个师和***12师一起,组成东进兵团,由17兵团司令员侯镜如统一指挥。
但实际上39军的三个师是65438年6月+10月65438年+6月才到达的,根本没有参加战斗。如果仔细算的话,在10年6月到15年6月最关键的时期,葫芦岛金溪的国军只有9个师,其中独立95师和21师分别在10年6月和16年6月刚刚到达。实际国军最多五个师就能攻塔山!
还要看到,塔山山地形狭窄,整个防线的前沿只有12.5公里。从大玉山到白台山只有8000米,就算有千军万马也无法施展。再看解放军,塔山一线部队是第4纵,11纵,第4、6独立师,兵力***8个师,不包括战役期间调往高桥的1纵三个师,其中直接用于防御的有6个师。相比双方的实力,差距并不是很大。
古代兵法说:乘之,攻之。国军和解放军的实力对比只有7: 6,远没有翻倍的优势。
其次,我们来看看装备和战斗力。国军9个师中,临时62师和临时57师是新建部队,人员少,装备差,尤其是重武器,战斗力弱。54军第8师和198师直属中央军,装备美制机械,战斗力强。54军炮兵营有105mm美制榴弹炮,8师和198师各有12门美制火炮。92军21师也是中央直属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比较强。62军属于粤军体系,但在杂牌军中,无论装备还是训练,都算得上是佼佼者,有相当的战斗力。独立第95师,被称为“赵子龙师”,是东部军团中最有效的师。
解放军第四纵,原名胶东部队,属于东野一级主力,1948的第四纵已经不是小米加步枪了,因为缴获的大量装备有了很大的改进,战斗力相当强,但是比野战时间长,阻击战经验比较欠缺。11纵队改编自热辽军区部队。是新组建的部队,在人员、装备、战斗力等方面与4纵队还有一定距离。
两者对比,无论是解放军第4纵11纵,还是国军东进兵团,从战斗力上来说,在各自军队中都是中等偏上,差别不大。
再说海空协同,国军虽然每天都有5-7架飞机前来助战,但其空中支援强度根本无法与美军相比,甚至出现误伤己方部队的大乌龙。实际效果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表面上看,海军很辛苦。出动了各种大小战舰13艘,其中最大的战舰“重庆”号。舰炮轰击也是惊天动地,但“重庆”号借口吃水太浅,远距离射击,精度很低。所以舰炮支援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名义上的。
在剧中,人们感觉6月10日和6月12日停止战斗一天是关键原因,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
让我们看看时间表:
65438年10月9日,国军62军三个师全部到达葫芦岛。考虑到部队在海上受尽风浪,官兵们晕船还没缓过来,决定第二天拂晓出击。
10拂晓,国军开始全线进攻塔山,当天战斗依然激烈。从上午到下午,国军连续进行了几次群攻。第8师曾一度攻入塔山村,山很快被解放军驱逐。151师连续八次冲锋被击退。后来改变了交替炮击和冲击的战术,企图用炮火摧毁工事,杀伤守军人员,再用步兵冲击夺取阵地。纵、一线守备部队发扬顽强的战斗精神,用手榴弹、刺刀与敌人反复搏斗,最终击退了国军的进攻。
11当天拂晓前,国民党军151师利用夜色掩护白台山207高地,进攻并夺取,但脚跟还没热,就被解放军猛烈反击赶了下来。凌晨,国民党军以62军151师、157师、54军8师、临时62师四个师展开大规模进攻。进攻前进行了密集的火炮准备,30分钟内发射了3000发炮弹。随即,8师在两翼部队的配合下猛攻塔山村,塔山村战斗激烈。尽管在防御工事中被摧毁的人大多伤亡惨重,守军还是顽强地战斗着。34团1连伤亡100余人,连长刘景山组织文员、炊事员等机关人员坚持战斗,保卫突破点附近的一个院落。一直从望远镜里观战的4政委莫文骅亲自给34团团长焦玉山打电话:“迅速组织反击,由你亲自指挥,一定要抵抗!”焦玉山放下电话,组织预备队34团1营利用其立足不稳的优势,立即发起反击,将其击退,恢复原位。紧接着,第8师在炮火掩护下会师实施群攻。12师果断将师预备役警卫营投入战斗,配合守军击退敌军。
这一天的战斗还是相当激烈的,但远没有到解放军防御力量被严重削弱的地步。当天,国军92军21师和独立军95师到达葫芦岛,也是考虑到海上航行中官兵晕船的情况,决定在12休息一天。这个休息日并不是可以决定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因为,13,恢复进攻的那一天,是整个中国民党军队投入兵力最多、火力最猛、进攻最猛、战斗最激烈的一天,也是敌人精神基本被摧毁的一天。因此,四政委莫文骅后来在回忆录中把13战役称为“对塔山生存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惊天动地的一天”。4 * * *击毙俘虏敌人1.245人,伤亡1.048人,是塔山战役中伤亡最惨重的一天。
12上的其余部分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休息,独立95师官兵的体力还没有恢复,可能还没有13上的进攻那么猛烈。这一天对双方都是平等的,解放军休息了,国军也在养精蓄锐。当然,如果不完全停止战斗,而是用营连的小部队不断骚扰,可能会更好。
65438年6月4日,靳东兵团不顾蒋介石“黎明取塔山,中午侵高桥,黄昏抵金州”的严令,在151、157、8、95独立师发起全线进攻。国军采取火力掩护,以“敢死队”为主导的轮番进攻战术。往往一个营的冲击还没结束,第二个营就冲上来了,战斗异常激烈。在塔山村、铁路桥、白台山,国军曾9次冲入解放军阵地,但在守军配合下,立即被解放军各团预备队反冲击赶回。那天铁路桥上饮马河南岸桥头堡4号阵地,战斗最激烈。驻扎在这里的30团2营4连最先向独立95师发起进攻。它英勇顽强,许多战士与涌入阵地的敌人进行了肉搏。许多战士负伤后又投入战斗,击退了敌人的两次大规模群攻和八次波浪式连续进攻,阵地依然岿然不动。
15年凌晨,国军5个师借助夜色掩护发起偷袭,但被解放军发现,国军随即转入强攻。独立95师的攻势相当猛烈,解放军阵地岌岌可危。同时集中全部火炮轰击独立95师后续部队,经过激战终于恢复阵地。中午前后,国民党部队死伤惨重,不得不撤离出发阵地。国民党军因为连日受挫,伤亡惨重,士气低落,强攻失败。现在偷袭没有成功。另外,下午锦州方向的炮声逐渐稀了下来,晋西再也联系不上锦州了。估计锦州已经是山穷水尽了——6月5日18左右,解放军攻占锦州——黄昏时不得不全线撤退。
可以看出,12上的休息并不是关键因素。之后,在13、14、15上,国军的进攻依然猛烈,比10、16上更加激烈。
那么,国军攻不下塔山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炮火,当然是炮火,战神的炮火。在马平川的塔山,没有任何危险需要防御,谁拥有炮火优势,谁无疑将获得提升。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在塔山战役中,占据炮兵优势的是解放军,而不是国军!解放军第4纵炮兵团,加上一个加强炮兵旅,拥有75mm以上口径的火炮100余门,炮弹供应也非常充足。不算战役期间的供应量,仅战前储备就达4万发之多!战前,炮兵对阵地前沿的要点、关口、方便集结区域进行侦察、测试、试射,在8000米防线前沿形成严密的火力带。在战斗中,炮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战斗第一天,10,12师反击打玉山岛的敌人。一开始发射了两门支援野战炮,都是近距弹。随即加大400米射程,第三枪准确命中敌集结地域。然后,每门炮快速连发10发,打乱敌人队形。在13最激烈的一天,炮兵支援地面部队连续射击,到了中午,炮兵观察站发现敌人在塔山村前的森林里发动了1山炮营,立即组织12野战和榴弹炮进行了一次火力攻击,将其全部消灭,获得了纵队通令奖。
战斗初期,国军炮兵只有第8师的12 76毫米山炮,第62师的4门120毫米重迫击炮和第54军的4门105毫米榴弹炮(第54军炮兵营是105毫米榴弹炮,但此时第2连在锦州。即使后来增加了62军的日军山炮,也还是远远达不到解放军的炮兵实力。
在战斗中,解放军强大的炮兵部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用炮火轰击了敌人的冲锋队形,封锁了敌人的预备队,而且压制了敌人的炮火。国民党军第8师副师长石友仁感慨地回忆说:“解放军猛烈的炮火,是我跟解放军作战以来,才看到的。我们总是依靠火力压制敌人,以绝对优势扫清道路。现在第一次我军炮火处于劣势,部队士气受到极大打击!”
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数量为110: 56,炮弹数量是国军的十倍以上。这次火炮对比有什么悬念吗?
塔山烽火已过去60多年,但站在这个老战场上,依然会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气息,正如战后五次回到塔山的胡奇才所说,“不知为何,每当我站在塔山村,眼前都是一片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