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是石头吗?

一听到“菊石”这个名称,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种石头。它真的是石头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东西呢?

在海底世界里,有一种能利用身体里分泌出来的石灰质来建造居所的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所以被动物学家称为软体动物。菊石就是其中最古老的一种软体动物。

公元88年,罗马博物学家普力尼第一个在著作中提到菊石,他把菊石称作“阿蒙神的角”。

阿蒙神原来是埃及的风神和空气神,后来被尊为“第一创造神”。它呈人形,头戴皮王冠,上面插着两根长羽毛,手里持着一根权杖,有时也以公羊和鹅的形象出现。在埃及诸神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被称为“国神”。阿蒙神头上长着的螺旋形角,与菊石的盘绕状外壳惊人地相似。

公元前2000年的千禧年后,古埃及突然兴起了一阵崇拜阿蒙神的热潮,而阿蒙神的代表符号,便是有两只弯角的白羊。因而普力尼将菊石视为圣石,认为它有唤起预示未来的梦幻的魔力。

菊石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因而,它比恐龙的出现还要早1.7亿年。

菊石是由鹦鹉螺演化而来的,属于头足类动物,运动的器官在头部。它身体外有一个硬壳——这是它自己建造的蜗居,与鹦鹉螺的形状非常相似。在头足类的进化过程中,除鹦鹉螺外,其他的种属已不再背负着一个沉甸甸的硬壳,而是轻装前进。按照鹦鹉螺的运动方式推断,菊石也是一种游速不快、运动连贯性很差的动物。

菊石贝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三角形的、锥形的和旋转形的,其中以旋转形的壳最多。菊石的壳也分前、后、背、腹;开口的一方为前方,原壳处为后方。旋环的外部为腹,与腹部相对应的面为背。

科学家认为,菊石的外壳中含有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可以通过变化来控制菊石的浮力——确保直立且不会在高压下破裂。与现在的鹦鹉螺相似,菊石可能是依靠喷气推动来移动身体并迅速逃离危险的。菊石外壳呈典型的盘旋状,体管将血液从壳的尖端压到住室内。住室中生活着长有触角的软体部分。

中国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由于在2亿多年前,古喜马拉雅海由于造山运动,地壳上升,海底变成了高山,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菊石化石。

18世纪前,人类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菊石的科学价值,那时人们认为地球只存在了几千年。18世纪后,随着现代地质概念的形成,菊石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在科学家看来,它的价值甚至远远超过了恐龙。

菊石和恐龙同时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大量繁衍,但随着恐龙逐渐消失并在6500万年前最终灭绝,菊石也难逃劫数,继而从这个世界上奇迹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