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是怎么的一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时的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他们经常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的竹林搞聚会,所以得名“竹林七贤”。这些人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尽管如此,他们在政治上却并不是站在同一阵线的。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采取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嵇康、阮籍成就最高,艺术上也如此。

嵇康,字叔夜,本姓奚,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年轻时代的嵇康是个帅哥兼才子,是偶像派与实力派的结合。他“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是个“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英俊青年。他才华横溢,“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但又“恬静寡欲,宽简有大量”。他的学识和品德俱佳,这使得他在七贤中特别出众。

他的出类拔萃使曹魏皇室对他很垂青,他24岁的时候,皇家就把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嫁给了他。不久就拜中散大夫。与曹魏皇室结亲,无异于把自己投入当时的曹、司马两家的权力斗争的旋涡之中。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同流合污。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此人不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

嵇康的好朋友吕安被他哥哥污蔑为不孝,在当时不孝顺是大罪名,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司马昭则下决心趁此机会除去他们俩。如今有个现成的吕安的案子,将他牵连进去,既可杀之,又不会施人以柄,岂不妙哉?

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原来学生运动的历史在“五四”之前早就有了)。但学生们的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司马政权接纳。所以判定了他的死刑。

这时候的嵇康很郁闷很担忧,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死担心他弹奏的那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刑场上,他要了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嵇康弹奏了最后一曲《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赴死,那年他才三十九岁。

据刘籍《琴议》记载:嵇康是从杜夔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广陵散》的。嵇康非常喜爱这首曲子,经常弹奏它。很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后来他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他在《琴赋》序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他对传统及当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这一点在他的《琴赋》中可见。嵇康作《风入松》,又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嵇康除以弹奏《广陵散》闻名外,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这就是其《琴赋》与《声无哀乐论》。《琴赋》主要表现了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声无哀乐论》是作者对儒家“音乐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

只是我们不解的是,为何之前嵇康一直不将《广陵散》传授给其他人呢?也许,他的孤高和狂傲,他的天赋与才情,便都是那般不可复制的吧。

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