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小传之一 ? ?法师身世

玄奘法师俗名陈袆(也有作“祎”),法号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卒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旅行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玄奘祖籍颍川,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陈河村)人,汉太丘长陈仲弓之后。高祖陈湛曾任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陈钦,北魏上党太守、征东将军,封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以学优仕齐,任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隋朝江陵、陈留县令,后退隐居家,潜心儒学。母亲宋氏是洛州长史之女。

玄奘自幼由父亲亲自教授儒家学问,他闻一知十,聪悟超群。

玄奘十岁时,因父母丧亡,家道困窘,便跟随他的二哥长捷法师在洛阳净土寺学佛,诵读《维摩诘经》和《法华经》。

隋炀帝大业八年(612),玄奘十三岁时,信佛的隋炀帝派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剃度僧人,只剃度十四人,而学业优秀者几百人。玄奘因为年龄小,没有参加选拔,只是站在门外观看。

在隋朝乃至唐朝时期,为保证种田当兵的男丁数量,僧人数量受到严格的管控,选拔僧人要经过考试。

“有知士之鉴”的郑善果看到玄奘,大为惊奇,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郑善果问:“求度耶?”

玄奘回答:“然。但以习近业微,不蒙比预。”

郑善果又问:“出家意何所为?”

玄奘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佛法。”

郑善果很赞许玄奘的志向,又看玄奘器貌不凡,破格把他免试录入僧籍。对此郑善果解释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

“远绍如来,近光佛法”,这也是玄奘弘法一生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洛阳佛教氛围浓厚,每个寺庙都有不同的著名法师登坛讲经,玄奘涵泳其间,往来求学。他除了随二哥长捷法师修习佛经外,还跟景、严法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其声名在洛阳佛教界人尽皆知。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奘和长捷法师为避战乱,西入长安。因缺乏修业的条件,加以得知当时名僧多往四川,于是转赴成都。同年冬天,玄奘和长捷法师到达成都。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玄奘二十一岁时,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坐夏学律。

玄奘在四川期间,敬惜光阴,苦学不倦,随基、暹、震法师学《摄大乘论》、《阿毗坛论》、《迦延》。二三年间,他已究通诸部,和哥哥长捷法师被人称为“陈门双骥”,声名远播。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为进一步学习佛法,二十四岁的玄奘不顾兄长的劝阻,与商人结伴,泛舟三峡,游学而去。

在荆州天皇寺,玄奘开讲《摄大乘论》和《阿毗昙论》,从夏到冬,各讲三遍。

在相州,玄奘拜慧休法师学《杂心论》。

在赵州,玄奘谒道深法师学《成实论》。

在长安大觉寺,就岳法师学《俱舍论》。

玄奘再次来到长安时,他已造诣深厚,誉满京师。这时恰逢一位印度名僧在长安讲经,好学的玄奘从他那里得知,印度那烂陀寺藏经丰富,高僧云集,那里的住持戒贤法师精通一切佛法经论。玄奘心向神往。

玄奘在穷究各家学说的过程中,深感各家学说纷纭,众师“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于是他结约伴侣,向朝廷陈表,请求西行求法。

当时的唐朝开基未久,国政尚新,疆界不宁,严禁国民越境。西行求法的申请没有得到官方许可,同伴们都退缩了,唯玄奘立意不改。他学习梵文,锻炼体力,为西行做各种准备。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农历八月,长安周围霜降秋害,庄稼欠收,皇帝诏令百姓四散各地就食。二十八岁的玄奘和一个还乡的秦州僧人结伴离开京城,踏上了西去的路程。

参考资料:

《大唐西域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玄奘西游记》? 钱文忠著

董志翘《大唐西域记》前言

央视记录片《玄奘之路》? 金铁木执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