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原型被曝光:生而为男,都欠姐姐一句抱歉

清明期间,上映了一部电影,在火爆全网的同时,也引发很多争议。

剧中,涉及众多原生家庭问题:重男轻女、二胎、伏弟狂、亲情。

姐姐 安然 在不同成长时期,不断的被灌输“ 长姐如母 ”的思想。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却选择了一条“大逆不道”的路。

姐姐安然切断亲情绑架、狠心放下母性属性。

她做了一个不肯为血缘,牺牲自我的女性。

安然对弟弟说出: 我的生命不只有你一个人,我不能再为你牺牲更多了。

看似不孝、不义、不从, 却引起无数人的***鸣。

电影看起来很撕裂,但现实结局比这个更令人震撼。

《我的姐姐》原型,来自2013年某论坛的真实故事。

一个独生女孩,因为父母重男轻女,从小在爷爷家长大。

父母经历出轨、小三风波后。

不顾女孩的反对,毅然决然的生下儿子。

没想到,女孩和家庭一刀两断。

更意外的是,父母出车祸离世。

弟弟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谁要不愿意接手。

长姐,没有选择当母亲,而是将弟弟送到了另一个家庭。

弟弟出生后,必然要姐姐帮忙带孩子。

还要照顾产后的妈妈。

这种情况百弊一利,这个利就是满足了父母对香火的执念。

弟弟小的时候要姐姐带,父母要养老的时候,弟弟还没独立,帮不上忙。

家里的房子还是弟弟的。

对于姐姐呢?未婚当妈,养老独扛。

自己孩子也不会比弟弟小几年?不指望孩子,难道会指望弟弟?

01

虽然剧中讲的是姐姐,但最合适的观众是弟弟和父母。

在东亚的圈中,只要家里是姐弟,弟弟多少都在掠夺姐姐资源的基础上成长。

享受优待后,也不一定能心怀感激。

电影播出后,有人就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家里三个孩子,三个熟鸡蛋。

每次都是弟弟两个,姐姐和妹妹分一个。

姐妹觉得委屈,但弟弟更委屈: 邻居的儿子可以吃四个鸡蛋,城里的孩子鸡蛋都吃腻了。

而自己只能吃两个。

在传统中, “姐姐”简直就是一道延续几代人的伤疤。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姐姐十几岁就辍学打工,赚的钱供两个弟弟读书。

在 《82年生的金智英》 中,金智英的母亲放弃自己的梦想,为了多挣点钱。

在纺织厂上班,供养自己的兄弟。

这样的悲剧同样延续到下一代,

金智英和弟弟相处中,最好的东西是永远属于弟弟。

就连早餐的口味都要迁就他。

《都挺好》中,虽然苏明玉是妹妹,但依旧被哥哥苏明成“剥削”。

很难想象,如果她是最大的姐姐,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只是这些被“剥削”的姐姐,在父母眼中是外人。

在婆家,还被安上一个侮辱性的外号: “扶弟魔”

1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张子枫同样饰演姐姐:小方登。

灾难的石板突然降临:一头是女儿,一头是儿子。

救了其中一个,就意味着另一个可能会牺牲?

面对进退两难的地步,母亲还是选择了儿子。

如果重新来一次,她会做出不同的答案吗?

《我的姐姐》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讨论,因为这就是现状。

生而为男,都欠姐姐一句抱歉。

02

“长姐如母”,这句话在影片中重复了无数次。

但这“母”,绝非容易的角色,一旦你接受了。

就意味着无止境的付出,面临的就是姑妈一样的命运。

姑妈曾经也是一位姐姐。

年轻时,在一个破旧的楼顶,拿着俄罗斯的套娃,喃喃地念着俄文。

她聪明又刻苦,被俄文的专业录取。

如果正常上学毕业,衣食无忧。

但姑妈将这个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

因为安然的奶奶说:“ 当然要先紧着弟弟 。”

姑姑去俄罗斯做生意,娘家一声召唤,让帮弟弟带孩子,姑姑就要跑回来。

因为安然的奶奶说:“ 你不照顾弟弟,谁照顾 。”

最后姑妈的命运,由满口俄文的文艺女性,变为现在一个庸庸碌碌的杂货店的老板娘,照顾着瘫痪的老伴。

还时常操持着家长里短。

从小就被灌输“长姐如母”的思想,姑姑认为: 姐姐照顾弟弟责无旁贷

安然是由姑姑带大的,所以理所应当地认为: 姐姐应该把房子让出来

因为弟弟是要自立门户的。

姑姑由群体意识的受害者,变成群体意识的维护者。

环境束缚了你,你恨透了它,却最后不得不依靠它。

无力的,任由命运的摆布。

惨淡的宿命,冷冷的、又清晰地展现在安然面前。

如果她不将弟弟送走,姑妈的现在就是她的将来。

显然,安然不想重蹈覆辙。

姐姐安然不是为了前途,她是为了求生。

弟弟也是为了求生。

两个要求生的人,都有什么错。

如果姐姐养弟弟,相当于刚毕业就成为“单亲妈妈”。

养一个孩子需要付出多少,她能负担得起吗?

所以,安然说:“ 我要养他,我这辈子就完了 。”

那么,错在哪里呢?

如果在姐姐小时候,就得到了满满的爱,她会不要这个弟弟么?

姐姐缺失爱,被迫独立,自己独当一面的时候。

家人,这个词,算什么?

03

父母为了要二胎,逼姐姐装瘸子,坐轮椅,以获得残疾证明

结果计生人员上门检查那天,姐姐穿了条裙子。

暴露了能蹦能跳的事实,父亲很生气,对姐姐一顿暴打。

高考时,姐姐志愿上填写的是北京一所医学院的临床专业。

父母为了“小心思”,私自将女儿的志愿,改成了四川省内的护理专业。

父母觉得女孩子没必要读那么多书。

留在身边方便照顾娘家。

早点工作挣钱,早点补贴家用,嫁人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弟弟出生前,安然隐约的感觉哪里不对。

弟弟出生后,一切都明白了。

小时候,父亲会打自己,但从不打弟弟。

墙上挂满弟弟的奖状,唯独没有自己的。

全家福中,只有父母和儿子,没有自己。

父母手机里,也只存放着弟弟的照片。

安然发现,她和弟弟在家庭中的待遇,截然不同。

弟弟一出生就宛如“王位继承人”,得到最炙热的爱。

弟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烘托下,也自带一种优越感。

童年时就说过: 家里的东西都是我的。

完全没有把姐姐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