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区的人说话有口音?有什么特点?

我跟平谷人接触比较多。在我看来,平谷方言有以下特点:

1,地域特点:平谷地处京津冀交界处,所以平谷口音是北京、天津、唐山口音的集合,具有三个地域的特点;

2.传统特色:平谷相对来说是北京的处女地,流动人口少,外来文化影响小。所以平谷方言还保留着很多老话,比如:金子(姨妈的意思)、老营(太阳)、胰子(肥皂)、正午(中午)、点灯(火柴)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北京话。

3.其他特点:平谷人一般说话声音大,不要觉得他们脾气暴躁,容易生气。其实80%的平谷人说话声音都很大,开心不开心就像在打架一样!

其实大家没必要纠结家乡话的问题。“乡音没变,头发也有所下降。”不管听起来好不好,这是与生俱来的。请热爱你的家乡。

郊区的北京人一般是600年前来的。所谓二环最多300年,有的最多几十年。郊区说的话可能是北京话夹杂着明腔,二环内是北京话夹杂着东北味。你说谁正宗?哪里来的这么大的优越感?

延庆、平谷的人有口音。顺义靠近平谷的乡镇也有口音,和平谷口音差不多,有“山根”味。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的四声是有区别的。我说不完全,只知道汉语拼音的一个音节读成两个声调。如香读作香。

远郊的房山、延庆、密云、平谷都有口音,河北口音。

北京周边是河北省,以前是河北省管辖。当时交通不发达,北京市区感觉离这些地方挺远的,所以口音还是很不一样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时代,有了高铁和地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北京附近的口音也基本同化了。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有口音,年轻人基本听不出口音。

其实老北京人的口音还是很重很有特色的。“吃饭了吗?”你”、“我绕道去找你”,“你”和“童声”的多用,清晰地展现了老北京的特色和文化。

京外十个县(区)的人除了市内少数区外,基本都有口音。每个方向的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平谷顺义口音偏向天津。天津卫口音很重。十英里不同的声音。个别地方有个别特殊口音,有的偏唐山味。有的是河北口音。大兴、门头沟、房山基本都是河北口音。密云、延庆、怀柔基本都是河北口音,比如有的地区熟悉大叔,有的地区熟悉他。老收获,老熟叫和气。延庆的一些地方,因为洪洞槐树迁徙的历史,人们有少量的山西口音和方言。嫉妒叫嫉妒。大兴私宅和长子营一带偶尔会带出山西话,但大兴离北京市区近,到处人流量大,所以。山西口音和方言没那么明显。总之北京各区口音受河北天津影响很大。唐山、定兴、保定、天津卫等地影响较大。你怎么想呢?说肿了也太可笑了。我曾经听到一个孩子在喊数字:1000个无聊的卓一,10000个无聊的卓。问他是哪里人。孩子妈妈说我是北京人,真的是北京人。只是千无聊卓。你是说我儿子,那是我的官。

大小二是在西直门里(桦皮厂胡同)的墙根下长大的。小时候出了西直门就是农田,口音已经不一样了。

门头沟区清水、斋堂的乡音很有特色。

叫你妈“娘”,每句话最后一个字都是长的,声音都是拾音的。

北京口音最重的地区是平谷和延庆。我能听懂那里的北京话,但我不是很好学。主要是单词的发音。北京话有四个音。所以人们不习惯。

平谷话的特点是,比如把枪挂在墙上,平谷话里把墙挂在枪上[呲牙]

其实这个话题恐怕只有老北京人有资格回答。

北京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俗”。在北京,我们以老城墙为界,也就是现在的二环。二环内有东、西、宣、冲四个区。这四个区被前门、崇文门、宣武门城墙分为南、北城,分别是内城和外城。以前长辈说:东城富,西城富,宣武穷,崇文破。外城(也就是程楠)的人都是劳动者,而北城(内城)的人都是达官贵人或名人。如果说同样的话,程楠人的声调高,语速快,北城人的语调就温柔多了。此外,在二环路以外,海淀区西面的五棵松军事大院占据了主要位置。石景山从包钢和鞍钢(特别是鞍钢)抽调大量产业工人支援首钢。往北到海淀区,还是以军区大院为主。同时,在清华、北大的基础上,从全国各地抽调人才,新建6个学院(统称为8个学院),建立中科院各大科学技术院。这些人的到来,或多或少对当地的语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况且东侧以朝阳门为界,是市内东城区,城外朝阳区,大门旁边的地方和东侧双桥不一样,双桥和通县隔江相望。丰台战线太长,东边从小红门往西七八十公里,一路到长辛店、招新店,东西口音不一样。北京的八个城区(以前的东、西、宣、冲是城区,丰台、海淀、石景山、朝阳是郊区),二环是文革前建的,周围都是农村的庄稼。),口音都不一样,更何况远郊区县呢?以房山的河南村、河北村为例。两人一河之隔,口音大相径庭。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地人口涌入北京,南来北往的口音也对北京话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想听真正的北京话,只能找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然可以看老电影《龙须沟》、《方明珠》、《骆驼祥子》、《老人们演的茶馆》和电视剧《大宅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