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国军张灵甫是在投降的情况下被枪杀的吗?
迄今为止,关于张灵甫之死,仍在继续流传的,主要有三种版本:中国大陆方面主流的“击毙说”;国民党方面主流的“自杀说”;以及中国大陆方面非主流的“杀俘说”。
1、击毙说
张灵甫被击毙在其指挥所山洞里,1947年5月30日,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陈士)榘联名致电中***中央军委的电报。电报原文如下:
军委,刘邓:
(一)据最后检查证实,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五十八旅旅长卢醒,确于十六号下午二时解决战斗时,被我六纵特团副团长何凤山带兵当场所击毙。当特团何副团长走近张灵甫等藏身之石洞,据师部副官出面介绍为张灵甫等人,现尚在俘官处可证。
(二)另查出五十一旅旅长陈传钧、副旅长皮宣猷、五十七旅旅长陈嘘云、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五十八旅副旅长贺翔章、师新闻处副处长赵建功,均被俘,现在野战俘官处生活。
陈粟谭榘 三十日
2、自杀说
张灵甫在山洞内与其他高级军官集体“从容自戕”,这是国民党方面在战役结束后公开宣传的最初版本。张灵甫及其74师被歼灭后,蒋介石收到了张灵甫的遗书,其中写道:
“今战况恶化,饮水断绝,粮弹俱尽,全师孤悬,四面受敌。我与众将战到最后,为上报党国与领袖,下达士兵与部属,决心以一弹饮绝成仁,报效校长多年之教诲。”
1947年5月29日,蒋介石发布《为追念张灵甫师长剿匪成仁通告国军官兵》一文,向国民党全体官兵通报表彰了张灵甫的“杀身成仁”。该文说道:
“确能至死不屈,舍身取义,如我陆军整编第74师全体官兵,在最近鲁南一役之壮烈殉职者,实为国军截击奸党以来最悲壮之史诗,亦为我革命军人莫大之光荣。
查该师此次乘胜深入敌巢,当进至坦埠附近地区,遭遇敌四个纵队以上之兵力,血战凡四昼夜,前仆后继,裹伤浴血,愈战愈坚,寻以众寡势殊,奉令退守孟良崮之高地,该地石崖层叠,目标暴露,形成弹巢,数日之间,死亡相继,饮水断绝,粮弹俱尽,全师孤悬,四面受敌。
而该师官兵明知无法达成任务,仍以彻底遵奉命令为职志,一心一德,再接再厉,死守阵地,誓***存亡,卒致当时阵亡者,有副旅长明灿等官兵一万余人,最后不屈相率自裁者,有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旅长卢醒、团长周少宾高级将领凡二十余人。
呜呼!凄惨壮烈,可谓史无前例,能不悲哀痛愤,为我忠勇将士复仇雪恨,继承其遗志大业乎!似此临难不苟之正气,见危授命之精神,允足发扬我革命军人之崇高武德,而无愧为我总理三民主义之真实信徒。”
3、杀俘说
张灵甫被俘后才被某士兵违反纪律枪杀,所谓的杀俘说,指的是张灵甫先被解放军俘虏,稍后又被负责押解的某解放军士兵泄愤枪杀。
这一说法虽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党史学会主办的《百年潮》杂志2007年第七期刊登的一篇署名冷玉键的题为《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亡命之谜》的考证文章,作者称“采访了现任中***临沂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原全程参与张灵甫死亡调查及遗骨考证的崔维志等同志,并对相关资料进行考订”,作者的史料依据全部都是中***参加孟良崮战役的军队干部的回忆。
最有分量的是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的王必成撰写的回忆文章《飞兵激战孟良崮》,抢救未果身亡”,其依据则是所谓的“田野调查”,也就是半个多世纪后的战地回访。
扩展资料
战后1纵司令员叶飞就曾提到,如果当时1纵能抢先占领孟良崮,会同其他各纵队攻击正在公路上撤退的74师,可能不出五小时就能全歼74师。可见在此时,74师抢占孟良崮还不失是个上策。
而张灵甫这时决定占领孟良崮,更多考虑地是能够尽快依托制高点稳住阵脚,然后再行反击,就像他半个月前在临蒙公路遇到解放军攻击时那样,并没有固守孟良崮的打算。
因为孟良崮一带都是石头山,无法构筑工事,水源也没有,并不适合作为固守的战术支撑点,是军事上所说的“绝地”,而且74师本身携带的弹药也已经消耗大半,上策是尽快回到垛庄,而不是在孟良崮与解放军大战一场。
但是张灵甫上了孟良崮要再想下来,就由不得他了。因为在接到他占领孟良崮的电报后,国民党军统帅机关认为74师占据着制高点,享有地利之优,加上其强劲的战斗力,附近又有兵力雄厚的外围部队,正是与华东解放军主力决战的大好时机,于是蒋介石亲自下令74师坚决固守,吸引解放军主力,来个中心开花!
于是徐州司令部和第1兵团也就根据统帅部的这一计划接连命令74师固守待援中心开花,张灵甫本来正准备向外突围,正是在上级接连电令的压力下,最终放弃了突围的打算。此时解放军的合围态势还未确实形成,74师真要全力突围,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但是张灵甫考虑突围首先是违背了命令,其次必然会丢失大量重装备,即使突围成功也必然会受到处罚。而如果遵照命令固守待援的话,至少目前74师建制完整,控制着制高点,友邻距离也只有数公里之遥,以74师的强悍战力,坚守一两天自然不在话下。
正如张灵甫对部下所说的,“依此有利地形,只要友军来得快,有可能打好!”当然,要想打好,不仅在于74师能否守得住,同样还在于友邻能否来得快。不管怎样,最后张灵甫还是决定遵照命令,固守孟良崮,这才导致了74师最后覆灭的命运。
74师面对数倍于己的解放军,在孟良崮这个无水的绝地坚守了整整三天,不失王牌军的本色,但友邻的援军却迟迟不到,最终让中心开花的意图告吹,也将74师送上了彻底被歼的末路。
所以孟良崮战役的关键,并不在74师本身,这点张灵甫自己早就有所预感了,他在5月6日给蒋介石的信中就写到:“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勇者任其自进,怯着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以为得志。赏难尽明,罚每欠当,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
这几点可谓一针见血,不论张灵甫率部上孟良崮到底是出于本心还是迫于上级压力,关键的是国民党军各部队之间同床异梦,各自为自己打算,全无丝毫大局观念,如果25师和83师从一开始就全力驰援,二梯队的11师、65师、48师和第7军都能全力以赴,那么战局完全就不会这样。
所以说74师在孟良崮的覆灭绝非偶然,如果国民党军内部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不在孟良崮,也会在其他地方出现这样的结局。因此,上不上孟良崮并不是重点,国民党军内部的矛盾才是症结所在,这一问题不仅在孟良崮葬送了74师,也最终输掉了整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