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督促国司郡司的政务,检校版籍,朝廷设置了什么官职?

为了督促国司郡司的政务,检校版籍,朝廷设置按察使。

按察使的设置和开荒百万町一、按察使的任命在国郡设置大体完成后,为了督促国司、郡司的政务,检校版籍,朝廷有必要开垦广阔的荒地。起初,朝廷派遣巡察使。到了养老三年七月,朝廷设按察使。这一职务由国守兼任。

伊势守门部王管理伊贺、志摩二国;远江大伴山守管理骏河、伊豆、甲斐;常陆守藤原宇合管理安房、上总、下总;美浓守笠麻吕管理尾张、三河、信浓;武藏守多治比县主管理相模、上野、下野;越前守多治比广成管理能登、越中、越后。

丹波守小野马养管理丹后、但马、因幡;出云守息长臣足管理伯耆、石见;播磨守鸭吉备麻吕管理备前、美作、备中、淡路;伊豫守高安王管理阿波、讃岐、土佐;备后守大伴宿奈麻吕管理安艺、周防。管理这些地方的国司距离并不远。

如果有国司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发生,按察使等进行巡视,酌情惩处乃至罢黜。要判处流放罪以上的需要上奏朝廷其具体情形。如果其中有声教条修、内部清廉者,按察使记录典型案例上奏。朝廷设记事一职。

条修是指此时按察使访查的事项:(一)为官公平,洁身自好;(二)判断合理,狱讼无冤等。巡历、访查管理的有十件事:首先是教本弃末、精务农桑;其次还有幼标孝悌,有感通神等八条。按察使列举百姓中有善恶情状者,记录详细情况并宣布,详细分类。养老五年六月的官奏写道:"国郡官员,渔猎黎元,扰乱朝宪。

故朝廷设置按察使,追究其罪状,肃清奸诈。"按察使为准正五位官。朝廷支付按察使公麻田六町、仕丁五人。记事为准正七位官,配置二町二人。朝廷下诏:"按察使是朕之股肱,民之父母,任重道远,与群臣不同。"因此,按察使俸禄加倍。

朝廷用当地的产物来支付按察使俸禄。养老五年八月,朝廷设长门按察使,管辖周防、石见,将备中隶属于备后按察使,将诹访、飞騨隶属于美浓按察使,将出羽隶属于陆奥按察使,将佐渡隶属于越前按察使,将隐岐隶属于出云按察使,将纪伊隶属于大和守。这样一来,按察使的设置工作完毕。

按察使的政绩按察使的设置类似于大宝以前朝廷在西国设置的总管,在朝廷和国司之间设置这一耳目,可以整肃政治腐败。其利弊如何?按察使的权限在于罢黜掾、目以下的厅官,不涉及有关朝廷的事情。史书上看不到相关记录。

不过,山田三方在任周防前守时,监守自盗,被革职。后来,山田三方得到恩赦,但由于依法受到惩处,家无余财。养老六年四月,朝廷下诏"山田三方游学藩国,归国后传授学生,文馆学士颇解属文,如果不怜悯这等人就会有辱斯文",判处山田三方罚没财产。

按察使又奏诸国罪人总四十一人,将他们处以流放之刑。朝廷特下诏予以赦免。这都是按察使的政绩。这些事情发生在皇太子首皇子听政之初到右大臣藤原不比等年事已高、长屋王取而代之任右大臣期间。因此,这属于圣武天皇新政之初的举措。

然而,大概因为按察使不太必要的原因吧,后世没有这一职位。到了宝字五年,惠美真光、藤原御盾等各兼任三国的按察使。这是因为接受其公廪禄物的已经成了空位。不过,只有陆奥、出羽按察使直到后世还存在。神龟元年,陆奥设置镇守府。

据《职原抄》记载:"府国相并,行国事。"这也是因为讨伐虾夷而发生的变化。因此,陆奥、出羽按察使后来成为从四位下官,惯例是由大纳言兼任,但这只不过是俸禄及资格的关系而已。当时,日本还是以物物交换为习惯的时代。

诸国贡、调的征收和支付情况非常混乱。这是按察使的政绩变得模糊的主要原因。灵龟二年四月,朝廷下诏:"贡调脚夫入京之日,有关部门亲临检查实际情况,列举国司的功过,予以奖惩,还要推定记账之物数。按理说入京服劳役者有足以遮蔽身体的衣服。

然而,入京服劳役者衣不蔽体,面有菜色者居多,这是国司、郡司在公账上计空账,好大喜功,利用职权重课所致。"之后,按察使记录诸国丰俭和农桑增益,上报朝廷。这是设立按察使的原因之一。脚夫是指运送税粮的纳税户。不过这些纳税户应该是宰领人等相当有实力的人。

当时,朝廷设置驿站、夫马,供官吏、奉使往来使用。物品的运输由人民来负担。纳户自办夫马,困难可想而知。私人不得使用驿站夫马,这是一直到明治以前的惯例。就养老二年六月调庸的运脚而言,衡量路程的远近和货物的轻重来算出纳税户运输费的平均数,以此来充当行人的劳务费。

其他杂物进京尚无一定之规。而运送货物进京后,毕竟还要回家,人民回来时无粮,非常困难。养老四年二月,朝廷在京城储藏官物。因公事而送物到京者,回程道路上支给粮食。由于钱币通用以来已经过了十五六年,采矿、铸造数量增加,所以钱币价格下跌。

二十五个铜钱换一个银钱,一两银子换铜钱一百。从养老五年九月开始,朝廷让伊贺、伊势、尾张、近江、越前、丹波、播磨、纪伊等诸国缴纳钱调。朝廷很早就允许远国缴纳钱调,而近国杂物贡调很多。远国将絁、布、丝、绵等换成钱调,需求很多,造成钱荒。

养老六年二月,朝廷下诏:"制定市头交易价格之际,违法者很多,有放弃本业而废业之家,如不禁止末流,会有严重后果。"为了百姓的利益考虑,朝廷将银一两定为钱二百。价钱多少随时变动。这时银钱突然涨价一倍,说明铜钱滥多。

逃口复籍前文中,笔者通过列举户籍讲述了养老年间逃口很多一事。王臣、寺僧收留流浪人员,以此为资人。来求得度的流浪人员也很多。这一点笔者已经讲过。灵龟元年,流浪土断诏书已出。到了养老四年三月,朝廷发下官符,称"百姓违法条章,为躲避徭役而逃亡,偶有后悔、回到本乡者,家业散失,无以为继。

逃亡后六年以上而回乡者,免一年税赋,让其继续产业"。朝廷又在养老五年四月发令:"流浪者悔过而回本乡者,本想护送,但路途麻烦,只好根据情况而发遣。"户口和田亩相辅相成,才有财富。当时渴望户口增加一事从禄物的锹数的增加也可见一斑。

可以推知其背后必然隐藏的田地、人口。护送逃亡人口回原籍、免除当年的租役,朝廷这样规定是为了增加户口。虽说如此,这种做法未免带来户籍法的紊乱。朝廷这样做反映了有人希望攀附权贵作为资人或者求僧人得度这一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