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蚜是什么?
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属同翅目,蚜科。除为害玉米、高粱、麦类、水稻等作物外,尚能在狗尾草、马唐、稗草、芦苇等37种禾本科杂草上寄生。
为害状
成、若蚜群集于作物心叶为害,刺吸植株汁液。苗期受害严重时,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枯死;穗期除吸取植株营养外(彩版五,27),排泄的“蜜露”,引起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使千粒重下降。此外,还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为害更大。
形态特征
有翅孤雌胎生蚜体长1.6~1.8毫米,翅展5.6毫米。头、胸黑色发亮,腹部黄绿色或墨绿色,第三、四、五节两侧各具黑色小点1个。触角6节,黑色,长1.2毫米,第三节上有感觉圈12~19个,呈不规则排列。复眼红褐色。中额瘤及额瘤稍隆起。翅透明,中脉3叉。足黑色,腿节和胫节末端色较淡。腹管长圆筒形,端部收缩,上具覆瓦状纹。尾片圆形,中部微收缢,有小刺突瓦纹,有曲毛4~5根。腹管与尾片为黑色。无翅孤雌胎生蚜体长1.8~2.2毫米,淡绿色或墨绿色,附肢黑色,薄披白粉。复眼红褐色。触角6节,长0.6~0.7毫米,第三、四、五各节无感觉圈。腹管长圆筒形,上具覆瓦状纹。尾片圆锥形,中部微收缢,其他征状与有翅孤雌胎生蚜相似。
发生特点
玉米蚜冬季以成、若蚜在麦类及早熟禾、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翌年随气温上升开始活动,大部集中在麦类的心叶里繁殖,随植株生长向上移动。麦子由乳熟进入黄熟,杂草继续衰老,陆续产生有翅迁移蚜,形成第一次迁飞高峰,陆续向春玉米、高粱和杂草上繁殖。春玉米进入乳熟期,雄穗开始枯黄,又产生有翅迁移蚜,形成第二次迁飞高峰,迁至夏玉米、高粱和禾本科杂草上繁殖。秋季,随气温下降,夏玉米逐渐枯黄和杂草的衰老,产生第三次迁飞高峰,陆续迁飞到麦苗和杂草上越冬。
防治方法
(1)清除杂草。结合中耕,清除田边、沟边等处禾本科杂草,消灭孳生基地。
(2)保护和利用天敌。当田间小黑蛛数量较多的情况下,选用对天敌无害的抗蚜威防治。
(3)当蚜虫盛发前进行田间喷药防治。用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每667平方米用上述稀释药液60~80千克喷雾,也可按667平方米用药量对水14~30千克进行低量喷雾。
(4)根区施药。用30%克百威(呋喃丹)颗粒剂,每667平方米1000克拌细土10~15千克,在玉米蚜初发阶段,开浅沟埋施在根际附近,药效长达3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