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寅的人物概述

李寅幼年时勤奋好学,刻苦研习个派书法类别。7岁时就跟家里大哥们一起跟父亲学习书法,在父亲的书法基础之下,又学习了唐朝并称颜柳的颜体、柳体。再到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书作。从东晋至盛唐的各门派书法、大小字,众多有名大文豪的写作手法都研究过许多遍。

李寅原名李志和,母亲许七妹,江阴许家场人氏,由于体弱多病,在李志和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在成长的岁月中经历过数不清的磨难确始终没有击垮这位坚强的少年。反而越战越勇,与命运相抗争。家里有项规定,说不练好毛笔字,写得不端正不准吃饭,没有好菜吃。于是李志和小时候就立志一定要好好练字,这样才能吃上好菜。

这期间,李志和只能吃到父亲留下的老咸菜、萝卜干,平时一点荤腥都吃不到,什么时候字写得令父亲满意了才能吃好喝好。对其它儿子们也说过,“你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吃穿全由自己决定,有了本事是自己了,荣华富贵是自己创造的别人夺不到,你们不努力以后只能朝不保夕,一切都只能靠自己。”这些话铭记在李志和幼小的心中,从那时起花哥哥们几倍的时间进行临摹、练习。每天鸡没打鸣就起来勤练书法,从早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志和的书法写的比起从前有了很大的起色,也令父亲感到满意了。这才吃的跟大哥们一样。这样一来也让自己大娘及三娘刮目相看。

李志和小时候聪明伶俐,抗日期间,日本兵在江阴引当地小孩儿玩,唱起了祖国歌”我的故乡“,李寅听着听着也跟着唱起来,基本唱全了,日本兵就从腰包里掏出一颗冰糖几颗奶糖用于赞扬李志和的聪明过人。

李志和8岁时在江阴城北小学上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时常受到表彰。为了开阔眼界,后被其二姐带去上海长江中学念中学,并见证了南京东路的繁华。在此求学间,学会了独立生活,一大早起来买早点,匆匆去学校。在学校表现出色,学习优异,一直受老师及同窗们的青睐。毕业后,正值上山下乡运动,为响应党的号召,舍弃了原有在上海的高薪职业,前往湖北草埠湖农场进行务农,同去的有在上海的老同学。到了湖北宜都,还要带上五十斤行李徒步二十多公里去往农场地点。

在那劳作了两年,吃的跟别人一样,那儿的伙食多半是要放辣的,李志和是江南人吃不惯那地方的风味。刚吃到辣的时候连喝三杯白开水还是感觉甚是辣。便注意以后不让别人在自己要吃的菜里放辣了。在农场工作,成天背朝太阳耕种,一个人包十五亩多土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干完。两年后去沙市坐轮船回家,途中观摩了长江沿岸的发展。回到家就用自家的土地种植各种农作物。成年后改艺名李寅,亦是其笔名。1961年,李寅入江阴陶瓷厂当工人,在那一个月是三十三块,就干了一阵。为增加收入1963年5月前往南京当打捞队。每月四十五块,还算不错了。那时南京一家棉毛厂需要打捞队来通水,就来到了那里。1965年重回陶瓷厂,还成了一名美工。此时“文革刚开始,厂里造反派“工联”与保卫派“联支”斗争,李寅一次安排执勤,连续三天三夜没睡觉,仍坚持劳作。家里育有二子,每天工作完了还要回家照顾家里。

李寅35岁时研习江南四大才子的书作,专攻文徵明、祝允明。对杨继盛的行草亦勤于练习。40岁以后致力于行草。其书法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兴到运笔赢龙旋风之势,隐见莫测。每天下班后,李寅都要进行五小时的书法练习,总要到晚上十时许才开始吃饭。“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寅开始作画。但艺术创作受到了外界的限制,为不被人发现,李寅常常在深夜十二时以后才开始作画,一画就画到了凌晨四时许,第二天一早任正常上班。为抵御夏季的蚊子与冬天的严寒,李寅一年四季都穿着棉布袜子。李寅用四个字“苦中有乐”来形容当时的生活。皇天不负有心人,在1978年的小试牛刀起,李寅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与赞扬。1993年8月,李寅作品入选台湾高雄隆重展出。展后被当地艺术爱好者收藏。自起先创作至此李寅三十年如一日,体验书画同源之奇妙,灵活运用,相辅相成,同步求进。为艺坛所肯定,为同仁所钦佩。书法似龙飞凤舞,浩然之气,隐然浮现,跃然纸上。绘画栩栩如生,透明细致,极具神采。两者形成之气质,互为因果,别具风格。超凡脱俗,为艺术之佳作。

李寅的艺术创作合起来称为“三杰”。其一是画出了史上不能飞跃的鱼,其二是虾能作“长江肉色虾”、“太湖青壳虾”、“内河淡墨虾”等三种。其三是在书法上创出了双钩线条字。荣获三次国际金奖。1999年《第五届国际书画展》首获国际金奖起,李寅的创作不断更新、超越。2008年北京奥运会文艺比赛期间,李寅以一幅精致的画卷赢得了第二次国际金奖。2010年首届中国上海世博会,李寅遴选的国画参与了艺术评选并荣获了第三次国际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