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电影都用方言?

在某地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很多电影一直用方言拍摄?

由于看过一些方言电影,自然要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无名之辈》和《南方车站的聚会》两部电影闪过我的脑海。

先说前者,回想起《无名之辈》,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马坐着轮椅用方言发出的长长的吼声。《西南官话》让吼声更有力量,作为一部喜剧,它在一些特定的台词上加剧了喜剧效果。

在整部电影中,几乎每个人都使用方言。重庆话并不难懂,偶尔也有一些不同于常规的俏皮词汇(“拍打皮肤”)。当地人应该会感到特别亲切。对于我们这些外地人来说,听惯了严肃的普通话,突然对整个方言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兴趣,整个过程更加真实。

导演饶晓志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为什么使用方言,他的回答应该是对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回答。

“方言其实主要是为了让故事更生动。既然要谈论共同的事物,就应该使用最常见的语言,所以没有方言,我们会觉得自己不够生动,没有灵魂的感觉。”

这个还是要看电影的类型。没有人谈论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为了让观众更有带入感,方言起到了推动作用,并赋予了它灵魂。另一方面,如果这部电影是普通话的,你还会如此印象深刻吗?我可能不会。

让我们谈谈在南站的聚会。

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发现当我完全掌握了方言后,它就成了我进入角色的重要拐杖。”

当演员带来基于方言的角色时,表明角色本身是一个具有方言特征的角色。换句话说,周泽农这个角色就是一个明显的低级无名小卒。他和他周围的人都说方言,这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是他们根本不需要普通话。

刁亦男导演之前的作品《白日焰火》也是全程使用东北话,这次的《南站的聚会》使用了武汉话。用他的话说,“武汉是一座方言氛围浓厚的城市,方言能够真实地表达日常生活。同时,这个华中地区的黑色故事也可以因为武汉方言而充满强烈的力量感,这也是非常审美统一的。简而言之,就是保证观众在观看时的沉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