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使用方法
消毒剂使用方法
消毒剂使用方法,年的疫情波及全国乃至全世界,在灾难面前,我们只能选择抵抗,在日常生活中,勤洗手、注意消毒防范是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现在分享消毒剂使用方法。
消毒剂使用方法1消毒剂人们也常称消毒剂为“化学消毒剂”。
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胞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包括含氯消毒剂、臭氧、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双链季铵盐等。中效消毒剂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包括含碘消毒剂、醇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等。
低效消毒剂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酯病毒,达到消毒剂要求,包括苯扎溴铵等季铵盐类消毒剂、氯己定(洗必泰)等双胍类消毒剂,汞、银、铜等金属离子类消毒剂及中草药消毒剂。
消毒剂的定义
消毒剂是指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的制剂,它不同于抗生素,它在防病中的主要作用是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人们也常称消毒剂为“化学消毒剂”。
使用消毒剂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消毒就是灭菌
“消毒”和“灭菌”两个词在生活中常被混用,其实两者含义不同。消毒是杀灭微生物,但不能杀死芽孢等还在“休眠状态”的微生物;灭菌是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也就是说,灭菌的要求比消毒更严格,通常用在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生活中很难实现。所以平时只需要消毒,将致病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不会引起人发病即可。
误区二:消毒剂越浓越好
消毒剂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浓度过高会刺激人的口腔、呼吸道、肺部,时间久了可能导致器官和组织受损,使其变得脆弱,反而容易感染。因此,在使用消毒剂前应根据说明书适当稀释。
误区三:用消毒剂洗内裤
很多人会用消毒液浸泡、清洁内裤,但其实,用消毒液浸泡内裤,不仅不能完全有效杀灭内裤上面残留的有害细菌,同时还有可能因为清洁不到位,造成化学物质的残留,从而引发私处各种问题和病症。而且,一些强效消毒液有着很强的刺激性,即使清洗过也极容易残留。
还有一些以对氯间二甲苯酚为主要原料的消毒液,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杀菌成分不溶于水的特性,极易在使用过程中形成苯酚,危害身体健康。
误区四:每天都使用消毒剂进行清洁
除非是明确地需要预防传染病,否则一般来说,不必频繁使用消毒剂,更不必每天使用。
误区五:在家中喷洒消毒剂保持空气新鲜
要想让家中空气保持新鲜,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消毒杀菌,而是开窗通风。家里毕竟不是医院,细菌量有限,如果有消毒液水汽滞留在空气中,被人吸入后反而会损害呼吸道。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在使用消毒剂的过程中最好佩戴橡胶手套和口罩。
消毒剂使用方法2一、消毒剂使用:避免过度消毒
居家消毒人们会用84消毒液、漂白粉/水、含氯消毒粉或含氯泡腾片等含氯消毒剂来消毒。但这些用品不可直接使用,需要稀释,配制成有效氯浓度500
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剂。
使用消毒剂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应避免过度消毒,在受到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
清洁物品表面及地面时,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500毫克/升)擦拭,作用30分钟,再用清水擦净。
二、消毒剂使用:配制方法:
1、使用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水=1:100比例稀释;
2、消毒粉(有效氯含量12%~13%,20克/包):1包消毒粉加4.8升水;
3、含氯泡腾片(有效氯含量480~580毫克/片):1片溶于1升水。
三、消毒剂使用:酒精消毒
75%浓度效果最佳
医用酒精消毒属于化学消毒法,使用时要注意:75%浓度的效果最佳。
特别提醒,不要把酒精大量喷洒在婴幼儿和成人身体上,一方面防止酒精过敏,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使用时不可靠近火源和热源,防止火灾。
学名乙醇的酒精,在常温常压下就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闪点仅13℃,扩散后蒸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燃烧。
给电器表面消毒,应先关闭电源,待电器冷却后再进行,如用酒精擦拭厨房灶台,要先关闭火源,以免导致爆燃。
每次取用酒精后必须立即将容器上盖封闭。家庭不要大量囤积酒精!
如果酒精浓度过高(例如 90%),需稀释至75%左右使用,否则无法有效杀灭病毒。
四、消毒剂使用:84消毒液勿与洗涤剂、酒精混用
最常见的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的高效消毒剂,本身消毒作用就很强,请单独稀释使用。
一旦84消毒液与洁厕剂(如洁厕灵)或酸性洗涤剂混合使用,会产生化学反应,加速次氯酸的分解,释放氯气。
这种黄绿色的刺激性气体,易引起呼吸道的严重损伤,对眼睛、黏膜和皮肤都有高度刺激性,人吸入后很快就会引起氯气中毒,当浓度达到3000毫克/立方米时,能致人死亡。
同时,84消毒液也不能与酒精(弱碱性)、碱性洗活剂(如洗衣粉)同时使用,84消毒液主要有用成分次氯酸钠(NaClO)是强碱性、强氧化性,混合其他碱性,会影响NaClO的电解平衡,减弱消毒效果;若碱性过强,可能生成Cl2,也就是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