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成群是指什么
三五成群是指一群人。
成语:三五成群
读音:sān wǔ chéng qún
释义:三五成群就是三个、五个的人在一起;形容一伙一伙的人,以几个人组成在一起。
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二:“三五成群,高谈嬉笑。”
近义词:成群结队
反义词:风流云散、形单影只
示例:一般也有轻薄少年及儿童之辈,见他又挑柴,又读书,三五成群,把他嘲笑戏侮。
扩展资料:
余继登字世用,号云衢,北直隶交河县(今河北交河)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大明会典》,进修撰,直讲经筵。不久,进右中允,充日讲官。再历少詹事兼侍读学士、詹事、礼部右侍郎。万历二十六年(1598),以礼部左侍郎署部事,上疏请罢一切诛求开采害民之矿税,撤回税使,又请明神宗亲临御政、册封皇太子,皆不用其言。
为此,余继登郁郁成疾,万历二十八年七月十五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太子少保,谥文恪。余继登为人忠诚,遇事不挠。勤奋好学,熟悉朝章典故。有《典故纪闻》、《淡然轩集》。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