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恨不能理解,故宫博物院有哪些赝品呢?

很多人都以为清宫里的收藏为皇帝所有,一定都是真的,但事实上,清宫藏品照样鱼龙混杂,珍品虽多,假货也不少。

例如清宫养心殿里藏有一幅宋代李公麟的《免胄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落款为“臣李公麟进”。该画曾被录于清代专门收录宫廷收藏的《石渠宝笈续编》一书,画卷描绘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但是直至清室败落,很多鉴赏专家见到画作后才发现,虽然画面协调、用色落笔等均有古风,白描人物也极具宋人风采,但是更多证据显示,这幅画却不是出自李公麟手笔,而是后世仿品无疑。

很多人不禁疑惑,这些赝品都是怎么流入皇宫的呢?入宫之时不作辨别的吗?当然不是,鉴定肯定要做的,而且十分严格,不过人为的鉴定总会有出纰漏的时候。

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清宫收藏中有些是前朝遗物,有些是入清后大臣们的贡品。其中不乏鉴定时走眼的情况,因此一开始就将赝品当成了宝贝进行收藏。

二是太监们在入藏的宝贝上做了手脚。清代的太监权力虽然不如过去那么大,但是他们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很多贡品、珍玩往往都经由他们调度。于是一些既想巴结皇帝,又拿不出好东西的朝臣,就想办法拉拢太监,给太监一点好处,将进呈皇帝的礼单写得很贵重,实则只是买点假货交差。

皇宫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甚至如今很多博物馆也不乏用仿品代替真品进行展览。不过,这倒是和鉴定出错没有关系,而是出于保护文物方面的考量。

例如古丝绢、字画等文物在灯光和不恒温的状态下容易被破坏,而且不可逆,甚至是观众的呼吸气体也容易损坏古字画。很多博物馆展览设施设备没有达到绝对防尘、强光过滤、恒温等技术要求时,都会选择展览名家临摹的,珍品很少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