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点评

在朋友的邀请下,我有幸观看了贾导演的这部小成本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被媒体广泛报道为“叫好不叫座”。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想说点什么。不全是因为电影感动人,也是因为人们对它的反应。本片大致情节是:以奉节县因“三峡工程”需要拆迁为背景,穿插两个寻亲故事。一个故事是山西农民工来奉节县找用钱买的媳妇跑了;另一个故事是,一个山西护士来到奉节县城,寻找两年没有音讯的丈夫。在这两个寻亲故事中,奉节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却一下子破败不堪的城市,以及它的社会生态,都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有一名下岗工人外出打工,手臂骨折,但原单位因易主拒绝照顾,妻子只好靠卖淫为生。这个情节和另一个情节形成鲜明对比:一个肥头大耳的官员只打一个电话,夜色中的公路桥上的灯光立刻“发光”。后来两个亲戚都找到了恋人。韩的妻子是一名农民工,与船夫一起经营一艘船,船夫答应只要他支付2万元就放他走。农民工决定回矿上挣钱赎人。女护士的丈夫早已堕落为与地方官勾结,靠损害百姓拆迁发财的黑社会老大。护士找了个借口,决定和他离婚。在简单的故事结构中,不时像标点符号一样加入一些神秘或令人恐惧的“插曲”。比如天空中出现的不明飞行物,像火箭一样翱翔的雕塑,突然绊倒的电路板,突然从废墟中蹦出来的恶犬,时不时插入的意味深长的流行歌曲等等。,透露出一种对世界的无奈感,仿佛电影导演特意对故事进行了点评。最后,当一群农民工跟着山西农民工走向矿井的时候,镜头变焦到了远处的一个走钢丝的人,仿佛为这些农民工的命运,或者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弱势人群的生存状态,做了一个注脚。在这部电影放映期间,我注意到一些时尚的年轻人第一个起身离开座位。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漂浮在都市生活物欲之间的感官,习惯了来自好莱坞的视听轰炸,早已与人类拉开了距离。也许他们只是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些并不好笑的农民工和破旧的房子的形象,可以被搬上电影银幕,有资格被他们看到。毕竟社会没有告诉这些年轻人,同情是一种美德。为什么他们要假装同情?电影结束后,一位老妇人似乎充满了感情。她说:“虽然我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但我好像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以前我习惯说假话,觉得没什么不正常的。今天看完这部电影,我发现我能说实话了,太不可思议了。”不知道这个老太太是不是退休干部。如果是这样的话,我非常希望这位老妇人把这一点告诉那些还没有退休的人。一个中年人(他似乎熟悉CPPCC)高度评价了这部电影。他说:“电影宣传了中国禅宗文化的亮点。”...“我们应该向片中那个以卖淫为生的女人学习,因为她家的房子被拆后,她坚定了去广东的决定。”这个中年男人提醒人们,在这个人人都在走钢丝的年代,我们每个人都把它当成了禅宗式的“当下决定”。说实话,那个中年人说的话我真的没听懂。我不明白那个被迫去别处卖淫的女人是如何做出“禅宗般的决定”的。是不是说当我们面对类似那个女人的情况时,就应该果断行动去卖淫?还是主动组织卖淫?一位设计师朋友似乎对贾的电影评价不高。我觉得它的手法生硬。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为影片辩护:“说出普通人想说却不知道怎么说的真话,你就不能呼吁一下吗?”他说说实话是艺术的起点,我说“怎么,连这点起点都没几个人愿意站?”一位女士看完之后,似乎很沮丧,一直在叹气。他说:“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我们甚至无法正视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看这样的电影?”一个戴眼镜的哥们很兴奋。他说:“难道只是一座被毁灭的城市吗?不,它是一种传统,一种固有的价值体系,一片我们心灵可以依靠的‘土地’。然而,为了所谓的‘发展’和所谓的‘崛起’,我们一刀斩断了我们的灵魂...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是因为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信任。但随着这种断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道主义的感情也断裂了,人们像外星人一样面面相觑。农民工视官如兽,官员视民如无物,只是一串用来装点GDP的数字。还有比这更让人担心的吗?..... "旁边的人,看着这哥们儿,一脸茫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巧了,我旁边的小伙子也是“三峡移民”。我问他对这部电影的看法,但他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我知道他在写一个史诗般的神话,仿佛要用它来探索生命的奥秘。说实话,我不知道该怎么解读他神秘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