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好斗蟋蟀的宰相和皇上,他们的结局如何?
蟋蟀,又名促织,好斗善鸣。白露过后,便是斗蟋蟀盛行的季节。蟋蟀的鸣叫和打斗,其实,都是为了求偶,而人类却利用它们的自然特性来为自己取乐。?斗蟋蟀?之举,盛行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京都长安的达官贵人和富豪,骄奢淫逸,不借重金搜求好蟋蟀,养在象牙、玛瑙的盒中,饲以蟹黄栗泥。每次赌斗,下注有多至白银万两的。
南宋时,宰相贾似道好斗蟋蟀。那时元朝的军队南侵,国家濒临灭亡,贾似道仍然每天和姬妾们在?半闲堂?中斗蟋蜂,最后临安失守,宋沦亡。贾似道抗元屡战屡败被流放,途中被郑虎臣刺死。
到了明朝,又出了个爱斗蟋蟀的皇帝宣宗朱瞻基。朱瞻基继位之后,大力发展农业,整顿军务,政务清明。当时朝中出现了明朝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名臣,大明朝可谓是国运昌隆。
但朱瞻基有个嗜好,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命人从全国各地收购上好的蟋蟀。传闻,朝野上下都争相开始向皇帝进献上好的蟋蟀,以供皇帝把玩。导致大明朝上下民不聊生。甚至蒲松龄的《聊斋》都以朱瞻基为原型写出了《聊斋志异》促织篇。
他每年要天下郡县进贡善斗的蟋蟀。升官降职,都以所进的蟋蟀强弱为准。为了满足皇帝这一游乐的癖好,糜费国帑无数,许多百姓为之家破人亡。有一对看守驿站的夫妇,因不慎走失了一头蟋蟀,双双悬梁自尽。
更有甚者,清乾隆年间,还出了奉旨斗蟋蜂的怪事情。大学士蒋廷锡有次带子入宫,其子年甫十余岁,忽闻宫廷中有蟋蟀鸣叫之声,戏往捕捉,清帝见了非但不怪,反赐以小红旗一面。蒋子长大后,大概深感皇宠,尤喜捕捉蟋蟀,并于斗蟋蟀时,边旁插上这面御赐的小红旗,写上?奉旨斗蟋蟀?五字,引为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