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生笔下的人物生活

蔡楚生被评论界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创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1906上海人,广东潮阳县通榆镇吉兴村(今广东省汕头市)人。蔡楚生在私塾读了四年书,然后用各种旧报纸当教材。

努力自学。1925加入汕头店员工会,组织白话文剧社,担任话剧演出编剧、导演、演员,尝试写文章、画。1926期间,金叶剧社的同事协助上海中戏电影公司在汕头拍摄外景,并合作创作了搞笑短片《戴云》,这是其最初的电影尝试。65438-0929到上海,在多家电影公司做过群众演员、观众坐席、美工、宣传员、现场记者、布景、助理导演、编剧,学习电影艺术的各种知识,1929加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郑秋正助理导演、副导演,帮助拍摄《战地小同胞》(1929)、《破琴屋》(1930)、《桃花湖》1931年夏天加入联华影业公司,担任编剧兼导演。先后创作了《南方的春天》(1932)、《粉红的梦》(1932)。这两部作品反映了强烈的感伤情调,脱离了当时严酷的现实。遭到了左翼电影人的批评。在此期间,蔡楚生共同导演了反映“一二·二八”抗战的故事片《* * *走向国难》(1932)。65438年至0933年,蔡楚生加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当选执委会委员,随后执导电影《大都会的早晨》,标志着他创作思路的重大转变。65438年至0934年,导演执导的电影《余》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电影界引起轰动,创造了当时中国最高的票房纪录。该片在2月举行的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1935,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电影。

1935抗日战争爆发前,执导过《新女人》、《迷失的羔羊》(1934蔡楚生导演)、《光棍》等电影。同时,他还创作了《飞花村》、《二毛钱》、《歌舞课堂》三部电影剧本。抗日战争爆发后,蔡楚生从上海到香港,联合一些广东电影人,积极筹划拍摄抗战电影。1938年写了两部粤语片剧本《血溅保山城》和《游击进行曲》。后来又执导了表现上海人民在沦陷区不屈斗争的电影《孤儿岛乐园》(1939),歌颂香港工人热情支持抗战的电影《未来万里》(1941)。

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蔡楚生回到上海,参与创办联华电影艺术社和昆仑电影公司,并担任昆仑导演。1947年与郑合编导演《大江东去》。这部电影,再次创造了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被誉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路标”。同年冬,我去了香港,参加了推动华南电影改良的活动。65438年至0949年,赴北平出席中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1956,加入中国* * *产党。1958年在珠江电影制片厂执导电影《南海潮》(仅完成第一集,1963)。这部电影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地方色彩,上映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20世纪30-60年代,蔡楚生的电影创作紧扣时代脉搏,吸收了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结构特征。影片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同时,他还善于把穷人和富人、美丑、善与恶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组合成一个反差强烈的镜头,使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他的电影创作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又有细腻的细节。

1963年,蔡楚生导演的建国后电影《南海潮》上映。当他准备拍下一集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他被诬陷为“牛鬼蛇神”,受到迫害。1968年7月15日,62岁的蔡楚生含冤而死。11年后,冤案平反,时间掌握在历史手中,不可磨灭的银幕形象永远留存。

除了导演、拍摄、领衔主演电影,蔡楚生还出版了许多散文、随笔、电影理论、影评、回忆录。其中《对故事板和文学剧本的一些看法》和《创作四题》阐述了他的实践经验和对电影艺术的精辟见解,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