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志》(四)之曹操杀人原因

? 死在曹操手上的人很多,这其中有自己的亲人,也有大臣重臣,还有文人雅士以及无辜之人。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了他们呢?据我分析,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同点,就是:曹操的事业不允许任何人亵渎和阻挠,更不可指手画脚。这是为人君的大忌,也是他们的底线。

首先,死在曹操手里的人是,某京官大臣。当时,曹操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很多人见到京官也就是朝廷重臣,能躲就躲,能睁只眼闭只眼就睁只眼闭只眼。但是,曹操不是,他要做事业就要敢别人不敢的事,杀鸡儆猴。曹操到任之时便制定了一套规则,晚上过了多少时辰后宵禁就不准有任何人出门逛街,如有违抗者杀之。此人便是曹操开刀第一人,这一刀便一下子把曹操的名声打响了,从此便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曹操为什么要杀此人?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 一,曹操首次出任地方官,需要立威。二,曹操年轻气盛,不懂世事。三,曹操内心里还是对自己建立起一套规矩充满了希望,他有一定的自我要求,这也是他的底线。认为,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就能够得到朝廷重用。殊不知,此时的朝廷已不再是当初的模样,已经衰落不堪,摇摇欲坠。四,曹操之所以如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还是善良的,至少,此刻的曹操是忠于汉朝的。所做的事情也是为挽救衰败的朝廷,只不过人微慎言,心有余而力不足尔。因此,曹操才打出这一“杀威棒”,打响自己的名声,从此,奠定曹操起事的基础。

? 曹操所杀第二人便是自己的叔父吕伯奢。有人说,这是曹操疑心太重。也有人说,曹操本性如此,生性残暴不仁。更有甚者说,曹操自私自利。因此便有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名句。这些原因怎么来的?《三国志》(魏书)里提到: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说新语》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杂记》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如此看来,无论《魏书》,还是《世说新语》或《杂记》,都印证了曹操杀吕伯奢家人这一事实。但根据这些史料,也印证了很重要一条信息:曹操根本没有杀他父亲的故交兼结义兄弟吕伯奢。杀没杀吕伯奢,这一点是问题的关键,对于评判曹操的品行是否拙劣、卑鄙至关重要。杀了吕伯奢,曹操就是无情无义、罪无可赦的阴鸷小人,纵能他日后做出再大的功业,依旧将被历史钉在道德良心的耻辱柱上;没杀吕伯奢,曹操的一生的是非功过都将划入正常的历史范畴。

对于曹操杀人的动机,这三份史料也有不同的表述。根据《魏书》,我们可以知道,曹操之所以要杀人,是因为吕伯奢一家要谋财害命,曹操杀人也算正当防卫。

? 《世语》的记载则是说曹操自己当时已经背叛了董卓,怀疑吕伯奢一家会向董卓告密,这样才不得不痛下杀手。

而孙盛《杂记》的记载则更接近《三国演义》的故事,说曹操还听到了食器的声音,所以怀疑吕伯奢一家要害死自己,于是情急之下制造了吕家灭门惨案(吕伯奢除外),杀到最后却发现是自己误杀人命,不禁凄然感叹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意思是:还是宁愿让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要让别人对不起我吧。虽然这句话和《三国演义》中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意思差不太多,但语气却很有轻重之不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实更多地表达了一种误杀好人之后的无奈心境,而非赤裸裸的冷血无情之人生信条。

如果以上这些史料还算确凿可信的话,(至少比老罗的《三国演义》确凿可信)那么,曹操也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冷血狠辣。

这里,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属于无奈之下做出的选择。当时那种情况下,董卓大军到处追杀,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如何能轻易相信他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亲叔父又如何?人性的贪婪不可轻易考量。把他报官可升官加爵,何乐而不为?虽然后期发现,误会好人,也是无奈之举,可以原谅。

曹操所杀之人第三人,便是荀彧。众所周知,荀彧乃是曹操心腹大臣,重中之重的大臣。没有荀彧亦没有曹操之事业。那又为何如此?

据我分析,原因是:曹操和荀彧产生了分歧,这是最致命的一点。曹操的政治主张是建立自己的政权,所有的规定由自己来定。而荀彧的内心一直向往都是汉室宗亲,希望可凭自身能力挽救衰败之汉室。即使自己人微甚言,也要为之。实在不行,可依附大树。前期“大树”乃袁绍也,后期见之不可成事,便移之曹孟德麾下。为什么选择曹操呢?我觉得,他特别善于观察这些人主之人性。从那“四胜”之说可以见得。《三国志》裴松之注:

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故此,可以见得荀彧对人性的分析相当透测。因此,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助曹操取得天下之大业。同时这也能间接的实现自己的梦想“匡护汉室”。还有一点原因,起初的曹操,特别是起兵后前十年,曹操都是忠于汉室的,真正的匡护汉室。因此,他们君臣能上下一心,***图大业。只不过,后期不能如愿而已。

后期的曹操,看到无论自己如何尽心尽力匡护汉室,都是无能为力的。索性破罐子破摔,尽力将此彻底干净的抹除掉,建立自己的宗室政权——魏国。而荀彧无论时局如何发展,内心永远属于汉室。在他的内心,只有汉室才是正统,才是王道。这里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异?我觉得最最重要的原因是,曹操和荀彧属于不同的阶级阵营。曹操属于寒门崛起,后起之秀。而荀彧则属于士大家族,属于真正的儒家士子。他的家人都是读书之人,名门之后,也是当时士族阶级。当时的士族和庶族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士族推从除了读书人可以做官外,还有另一个条件,必须得是出身名门望族之后。而庶族则提倡只要读书即可为官。当时,曹操任用之人绝大部分都是庶族子弟。只要有才又有能,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为官,曹操都会重用之。

? 除了上面那一点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两人的政治主张不同。曹操力主推翻汉室,建立属于自己的新政权。而荀彧则是主张匡护汉室,企图凭借自己的能力重新完善汉室大厦。一个看见房屋旧了,快倒塌了决定彻底推翻,重新起建。一个则是决定重新修缮,换换房梁顶住即可。要不,如若漏雨漏风,可再次覆盖瓦砾即可,不必大动干戈,纯属多余。因此,两人意见相左,分歧之大,慢慢接踵而至。到最后,撕破脸皮,刀剑相向。

曹操觉得:荀彧,你为何不能理解我呢?难道你看不见,你忠于的汉室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汉室了吗?我的内心也想如此啊!可是事与愿违啊!你为何不能继续忠于我呢?我建立的政权哪里比不上你内心里的汉室政权?没有我,哪里有现在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既然你不能忠于我,当然也不能忠于别人。你去吧!在那边建立自己的汉室政权吧!这里都是魏国食禄,没有你的汉室食禄,所以,你只有一死了之。

而荀彧则想,主公啊!当初的你去哪啦?为什么你不能从一而终呢?为什么要那么狠心,一定要把一个好好的房屋彻底毁坏?难道就不能和我一起把它修缮一下吗?修缮一下又不费什么力,为啥不愿意呢?你难道不知道忠于正统才是你最终能取得大业的根本砝码吗?这天底下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忠于汉室的,你要破坏这一切,他们能答应吗?虽然,不知道他们怎么想,我首先不答应。失去了我们的支持,你还能走多远?既然如此,那我们还是就此别过吧!祝你好运!

? 曹操所杀之人第四人杨修。很多人说,杨修特别聪明。在我看来都是小聪明,真正的聪明都是大智若愚。在那个年代,封建专制年代。君主的思想是不容属下随意猜测,否则,他们的统治无法实行。当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去猜猜君主们成天想些什么?得到答案后可以第一时间做出选择,让君主满意。这是君主们需要的,一个在必要的时候替他分忧解难的臣子。解他心中所需,而不是制造麻烦。所以,对现代人来说,杨修冤也。而那个时候则不冤,纯属弄巧成拙。

曹操所杀之人第五人孔融。“孔融让梨”我们从小都听说过,这个故事,表现出来孔融这个人不但有才也有德。有德之人,便是做官之首选条件也。当时,所有的做官之道全部被士族阶级所把控,他们推从既要读书又要出身名门,同时,一定要有德。有德之人,可以重用之。因为,他的名声比较大,曹操第一时间任用。没想到,内心里既然对曹操所做的事,意见从从。并且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违背曹操意愿的政治主张。这是曹操的底线,忍无可忍,便找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杀之而后快。古代君主们的政治主张是不容许别人亵染,更不可指手画脚。这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压制性。

曹操所杀之人第六人张衡。这个纯属没事找事,狂傲不逊,谁都不放在眼里,尤其是君主们。好像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清高雅致,与众不同。逮谁骂谁,把别人视如粪土,自己则是黄金白银。这样的人不死,天下人岂能服之?

曹操所杀之人第七人崔琰。崔琰是当时文人雅士,也是一名谋士。在曹操帐下做事时,做了很多好事大事。替曹操分担了很多,可以他对曹操尽心尽力,没有一点分心离心的夙愿。他的死冤枉,有人嫉妒,纯粹眼红,并且崔琰为人正直。从不附炎趋势,不抱团体党羽。也许是他伤害到别人的既得利益,担心自己的政治诉求得不到夙达,便只好告之曹操。曹操后期因为年龄问题,有些事情分析不出真假来,便做出错误的决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谁都不信。做为君主,可以凉之。

曹操所杀之人第八人“神医”华佗。这个就是曹操的疑心了。他不相信华佗的医术可以高明到给别人动手术的地步。限于当时的条件,给人开颅动脑确实风险很大。即使医术精湛,可限条件限制无法实施。别说当时风险很大,即使今天也是如此。手术不是随便能动的。

? 曹操所杀之人第九人董承父女。这是曹操的底线,曹操心里一直在为自己建立的政权努力着,可不成想后院起火,岂能容之?而且还是联系到自己。如此,只有把他们通通赶尽杀绝,方可痛快乎!

?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曹操身边的人。之所以杀他们,很多都是碰到了他的底线。所以,不管我们做什么,首先不要去触碰到上司的底线,红线。一旦如此,只有死无葬身之地,终身后悔。在公司里上班也好还是做其他的事业也好,领导们大多喜欢的都是知道他们心思,同时又“装傻充愣”的勤快能人。不但可以分担领导们的负担和重担,同时,还能为领导们分忧解难,更不会给领导们带来麻烦困难。

? 总之,一句话,做啥事都要看形势和环境。允许做啥和不允许做啥一定要第一时间做出决定来并且做好它,才是我们做普通人做事的本分和应有的责任。

2020-04-28于惠州 陈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