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姥姥,奶奶的作文:人间至爱祖孙情深

写姥姥,奶奶的作文:人间至爱祖孙情深

 作者/湖北王代福

 引言

 常言道: “隔辈亲,亲又亲。”亲情是人间至爱。 “舔犊之情”与生俱来,对于老年人而言,享受祖孙之间的天伦之乐,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快乐。每当看到祖慈孙孝、其乐融融的情景,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动。

 美文一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都说:她的手艺好。

 外婆做的衣服不仅舍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想得到这个评价,很不容易。

 外婆说,人在找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

 她认为,一块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儿工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外婆做衣服非常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块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肯定也是激动并充满期待的,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很伤心。

 记忆中,每次缝衣前,外婆都要先洗手,而且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神情显得质朴、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我在童年,只有在春节或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艺术品。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等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叫声和影子会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会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水里游着两条小鱼,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我说: “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 “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脚下有温水流淌,夏天,有清凉在脚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的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我让妻子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其他的给女儿。可是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了针线。妻子说: “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 “早过时了。”

 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们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

 我看见天空中,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1年第12期)

 赏析

 文童以外婆的针线活好为线索,赞美外婆心灵手巧、勤劳朴实、热爱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外婆无限怀念的真挚感情。

 首先,写外婆做衣服时的心理和习惯,这种习惯,体现了外婆热爱生活和“认真”做人的特点。然后,写“我”穿新衣和穿旧衣时的心情,虽然写“我”穿衣,实为突出外婆补衣。接下来,写外婆绣花的灵感来自生活,源于大自然,进一步表现外婆热爱生活。最后,写“我”一针一线临摹外婆的手纹和外婆的心境,让外婆身上的美德不失传。

 作者用心观察生活,发掘人性的真善美,通过最典型的细节,生动描摹,掀起了读者情感的波澜。

 美文二

 姥姥和奶奶的战争

 郭爱萍

 奶奶今年90岁,姥姥80岁。

 我是姥姥一手带大的。小时候,我对奶奶没有特别的'记忆。

 奶奶不喜欢东北人,而我的母亲恰恰是她唯一的东北儿媳妇。不记得她抱过我们,只感觉她缠足的小脚远没有姥姥搪瓷缸里的假牙可爱。和姥姥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相比,对奶奶,我们更多的是敬畏。

 爷爷病逝后,奶奶被父亲接到我家,也许从那时起,血浓于水的亲情开始慢慢渗透。当终于能听懂奶奶的山东话时,我已经在外上学,没有时间来了解她的喜好,每次回去,虽然是两份同样的东西,但也是姥姥喜欢的。

 姥姥从来不在我家吃饭,她说不端别人家的饭碗。每次看见奶奶正襟危坐地端坐在炕头,姥姥就 会小声地嘟囔: “你奶奶

 这个小脚老山东棒子,

 底气还挺足呢。”

 那年回去,我给奶奶买了一盒蛋糕,奶奶喜欢甜食,姥姥正相反,可姥姥就是不能容忍奶奶那种得意的神情,就好像她辛苦栽下

 的树被别人轻易摘了果实。姥姥像个孩子似的撅着嘴,骂我是白眼狼。

 后来我学乖了,干脆给钱,回来后却发现那些钱都原封不动地放在包里,我知道她们要的其实不是钱也不是物,不过是我能常回去看看而已。

 今年的正月初九,是奶奶的90大寿,奶奶让我去接姥姥,可是姥姥就是不肯来,她说奶奶是借机炫耀自己已经五世同堂,而她才四世同堂,然后她又大声地抱怨说我给她拍的照片没有奶奶的清晰,还赌气把奶奶的照片放在相框最下边。第二天,奶奶踮着小脚要拿回来,姥姥便用胶布把相框封起来,两个人像孩子似的争论不休,看得我们哭笑不得。后来奶奶说她要回山东了,照片就留给姥姥做个纪念吧,姥姥听后沉默半晌,说: “你都老掉渣了,火车都不能让你上,再说了,哪里黄土不埋人,你这把老骨头就扔东北算了。”

 “那可不成,叶落归根,火车不让坐我就坐飞机回去。”奶奶立刻反驳。

 “那你可真成这世上最老的候鸟了,真要回去也得等哪天咱俩一起去镇上,重新买一套新衣服,以前的都过时了。”说完两个人都不再说话。母亲在一边小声说: “你们不在家时,她俩天天在一起聊天,可好了,怎么你们一回来她们就开始‘明争暗斗’了。”

 其实我们知道她们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而我倒希望她们真的成为两个老小孩,这样辛苦一辈子的她们就不用再为那些孙男孙女操心了。

 走的时候,我分别亲吻了姥姥和奶奶满是皱纹的面颊。

 回来后,我一直在淘宝网寻找老年人的衣服,却悲哀地发现寥寥无几,偶尔有几件,也难得有一模一样的,惹得店主打来一串怀疑的问号:你为什么一定要完全一样的呢?他们哪里知道,如果不一样,就会在两个老掉牙的老小孩之间引起一场战争,而在我心里,至亲至爱的她们早已不分薄厚,完全一样。虽然奶奶缺席了我的童年,可我却不能缺席她的晚年,感谢老天让奶奶长寿,让我人到中年后,看见她眼里和姥姥一样慈爱的目光。人生迟暮,我能做的就是常回去看看,哪怕挑起她们的战争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这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我却一定要买到完全相同的东西,送给还在这世上牵挂我的她们。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10年第5期)

 赏析

 文章写了姥姥和奶奶之间的“明争暗斗”,但这“战争”并不是为了争权夺利、伤害感情而展开的,只是她们内心深处希望儿孙辈能多关注她们、重视她们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她们的争斗非但没有伤害亲情,反而给家庭生活增加了温馨和欢乐。

 作者善于捕捉细节,发掘美点。两位老人日常的琐碎言行,折射出了亲情的可贵和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