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尽量自主解决翻译问题。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体会烛之武劝说之词的魅力,并理解烛之武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自古有句话叫“一夫敌百万之师”这当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智慧。刘伯温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我们无不赞叹他们的大智大勇,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5.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6.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三)深入研读

 第一段:(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贰:对……有贰心;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

 同时多媒体展示《秦晋地理形势图》。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二段:(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三、四段依照一、二段的教学方法,设置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四)拓展延伸

 1.讲解“其”字在文中的用法(回顾+提问)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②行李之往来,***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2.烛之武听说国家危难时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作者是不是批评烛之武?烛之武是怎样的形象?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没有直接接受说秦的使命,而是发了发牢骚。烛之武并不是不爱国,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他只是略微对自己的怀才不遇表示不满。作用是丰富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饱满,更真实可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五)小结作业

 以“我读到了一个____的烛之武”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上的意图并没有完全实现:以读促诵、以读促悟、以读促辩都实现了,但以读促写环节没有完全展开就下课了,非常遗憾,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之一。一个方面是时间太紧,内容太多,同时更是老师在时间把握、内容取舍上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另一方面我对学生了解国际问题的程度、深度没事先调研,不符合人人(语文)课堂核心理念——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协助下解决,也对学生换位思考意识不能到位的认识缺乏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