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谁说的?

我睡去,感觉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感觉生命之责任。

――特里萨修女(Madre.Teresa)

1997年9月5日,被称为全世界穷人之母的著名慈善家特里萨修女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87岁。

就这样走上传教之路

特里萨原名艾格妮丝·巩霞·博杰舒,她诞生在马其顿的斯科普里的一个富裕的阿尔巴尼亚人家庭,那一天是1910年8月27日。在她高中毕业那一年,有一天教区的神父到她家里,为罗列特修道院的修女们前往印度加尔各答布道而募捐,顺便给艾格妮丝讲起修女们在印度布道的种种情形。与神父的这次长谈,点燃了特里萨长久积蓄在心中的意念:“一定要到印度去,为那里的穷人做点事。”不久,艾格妮丝就被送到印度的孟加拉传教区(加尔各答)的罗列特修道院。那一年,她刚刚年满18岁。

后来艾格妮丝离开修道院来到位于加尔各答一所美国医疗传教会开设的大医院里,花了半年时间学会了本应花两年时间才能掌握的基本卫生知识。回到加尔各答之后,特里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掉蓝色的修女袍,换上印度平民妇女常穿的白色粗布棉纱丽。为了时刻记住自己的职责,她特意在纱丽的肩上绣了一个十字架,又用三条蓝色的布条缝在廉价的纱丽边上。

特里萨设计的这种纱丽,后来成为修女们最喜欢也最常穿的制服。特里萨就穿着这样一身独具一格的修女服,在加尔各答声名最臭的贫民区开始了她的慈善生涯。从此以后,在当时被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的大街小巷,只要有穷人的身影,人们就会看到穿着白色纱丽的特里萨出现在他们的身边。

为黑暗中的人群点燃希望的明灯最初特里萨和修女们帮助穷人、收养弃婴并建立“儿童之家”的善行并不是广为人知的,在她们为那些流落街头的贫病者和一些只能再活几个小时的垂死者建立“临终关怀院”之事被广泛报道以后,全世界人民才知道在印度的土地上,有一个对所有穷苦人都无条件尊重的特里萨修女。

特里萨产生创建“临终关怀院”的念头也是偶然的。

那一天特里萨去巴特那医院开会,路过车站的广场边时,看到一个垃圾桶里有个老妇女在痛苦地挣扎并呻吟着。她赶紧近前,发现老妇女浑身爬满了蚂蚁和老鼠,头上被老鼠咬了一个洞,伤口布满了苍蝇和蛆虫,特里萨不顾一切地抱起这个老妇女,直奔医院。

虽然特里萨后来救愈了这位老妇女,但这件事对她震动很大,联想到每天早晨都有人推着车子像清理垃圾一样在街道上收集那些贫苦人的尸体,特里萨开始频繁奔波于加尔各答市的各个部门。

在市卫生部门的帮助下,特里萨终于在因供奉印度教女神卡里而著名的卡里寺院,找到了她的“临终关怀院”的理想场所。之后没用半天时间,修女们就送来了几十位最贫困、最痛苦的病人。其中就有一个老人在住进来的当天晚上就去世了。临终前,这个老人拉着特里萨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你,修女。”

特里萨创建的“临终关怀院”于1952年8月正式成立,大门口挂着一块写着“尼奴玛鲁·希尔德”的牌子,其孟加拉语的意思就是“清心之家”。迄今为止,特里萨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10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家慈善机构和场所,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从中得到了帮助。

特里萨所从事的慈善事业在全世界影响重大,她一生因此获奖无数,而且遍及几十个国家。当她于1997年9月5日走完87岁的人生历程时,印度政府特地为她举行了在印度只有总统和总理才有资格举行的国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