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气功的医学气功的界定

气功的发生和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不可分割。作为一门学术,气功学术有自己的孕育和羽化过程,整个中华文明却是气功学孵化的唯一温床;同样,气功学术的成就又是构成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诚如所述,气功的文化来源极杂。多数认为,有儒、释、道、武术、医之分。修炼目的各不相同:儒之目标在于“正心”,也就是说提高修炼者的道德水准。例如宋朱熹主张“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为的是“格物致知”。明王阳明“学而时习之”,结果不仅没有达到“致知”的目的,反而害了一场重病。王阳明随后修正了修炼方法,于是悟到了“致良知”的境界。佛门的禅修为的是成佛而“明心见性”,和儒家一样,目的都与医学无关;道教的修持是为了“成仙”,似与医学相关,但是,同佛教一样,追求的也是宗教的修持目标。目的既不同,评价体系也不会一样。反过来,评价标准不同,修持的方法也不会一样。所同者,均以“修心”为进取的阶梯而已。医学气功所追求的是通过“修心”以达到身心协调,“平秘阴阳,度百岁乃去”,追求的是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实在目的,而不是“长生”、“永生”或“看破生死”。鉴于此,我国古代医家,早已将以健康为目的的“气功”学术同其他气功文化剥离。事实证明,这种剥离极有益于医学文明的升华。界定了医学气功的研究领域和目标,继承和发扬医学气功的纯正目标,就能避免形形色色的社会气功文化“杂而多端”的干扰,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实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