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中药性能中“四气”的定义、所代表的作用及如何概括得到的?
四气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从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二性,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药物,即表示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
主要有二种学说:其一为禀受于天说。如李中梓云:“四时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已。故药性之温者,于时为春,所以生万物者也;药性之热者,于时为夏,所以长万物者也;药性之凉者,于时为秋,所以肃万物者也;药性之寒者,于时为冬,所以杀万物者也”。
其后,缪仲醇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凡言微寒者,禀春之气以生;言大热者,感长夏之气以生;言平者,感秋之气以生,平即凉也;言大寒者,感冬之气以生。此物之气,得乎天者也”。认为药物的四气禀受于天,是由四时季节气候的差异而引起的。
其二为入腹知性说。徐大椿云:“入腹则知其性”。药性寒温的确定,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概括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素问》)。
大凡能减轻或消除阳热病证的药物,其药性为寒凉;凡能减轻或消除阴寒病证的药物,其药性为温热。同理,温热性质的药物,主要用于寒性病证;寒凉性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性病证。
入腹知性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机体用药后的反应为依据来确定药物的寒温性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扩展资料:
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
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及主治病证日臻完善。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
百度百科-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