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摄影中霓虹灯艺术的前世今生

霓虹灯收藏家克里斯?布雷斯西说:“霓虹灯永不消逝”。你注意过王家卫的《坠落的天使》和杜琪峰的《暗花》中香港和澳门的霓虹街道吗?你还记得《银翼杀手》和《蛋壳里的幽灵》中霓虹闪烁的网络世界,以及特雷西·艾敏传达爱意的霓虹灯吗?

从法国到美国拉斯维加斯的霓虹灯

有许多当代艺术家使用霓虹灯来创作作品。自从卢西奥·丰塔纳创造了第一个霓虹灯装置以来,马夏尔·雷泽将霓虹灯带入了绘画中,艺术家们将霓虹灯从室外带到了飞机上,并将其搬进了室内。但我仍然热爱电影和摄影中的霓虹之美,那种洒脱、迷幻、奔放的美。在香港,霓虹不仅是一种光源,也是城市的象征和文化。

?氖最初是一种天然气。1912年,一位法国企业家率先用它制作了霓虹灯。十年后,一位来自洛杉矶的商人将它带回了美国。短短几年间,巴黎和纽约时代广场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霓虹灯。德国无声大师弗里茨?郎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在《1927》中,他利用电影《大都会》中霓虹灯的光效来营造未来城市的氛围。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霓虹灯在美国各地流行起来。直到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电影将霓虹灯变成了象征城市繁荣的元素。不幸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动荡,美国大多数城市的霓虹灯都没有市场。只有拉斯维加斯,一个五彩缤纷的赌场,仍然痴迷于霓虹灯。最终,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它将在20世纪60年代被灯箱取代。

在香港,霓虹是城市的象征和文化。

与此同时,美国掀起了一股香港热。在Richard Quine的电影《黄寿年的世界》中,香港当年的风光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香港的湾仔也变成了一个红灯区的形象。那时,我们熟悉的弥敦道是一条灯红酒绿的街道,老字号“龙凤茶楼”和“琼华酒家”的招牌格外醒目。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与美国城市的衰落相比,霓虹灯在香港城市空间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热潮,其中香港大师刘文创作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霓虹灯招牌——音乐招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霓虹灯的数量达到顶峰。刘文大师说,那些年香港流传的“香港繁荣靠设计”这句话,指的就是霓虹设计。

香港霓虹灯的设计与国外不同,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元素和香港特色。首先是中国的书法(繁体字)。不同的老板会因为业务需要找不同的书法家写大字。铁达阁和腊肉店喜欢简约动感的北魏风格,而香港书法家巩建先生是北魏风格的代表,他在提到文字时总是使用北魏楷书。

此外,招牌的形状,一种是赚钱或蝙蝠形状的整体像典当行的招牌;还有像陆瑾这样的著名毛衣制造商,他们会在招牌上放一只金鹿;与龙相关的标志是经常添加的龙图案。

镜头中的霓虹在现实中逐渐消失。

“金多宝”和“晋厉公”等经典的霓虹灯招牌,加上香港的雨和拥挤的拱廊,* * *在王家卫和杜可风的镜头下同构了一个霓虹世界。那时候七子牌只是霓虹灯海洋中的一滴,并不那么显眼。

似乎这样璀璨的夜生活不会消失,但人们总是意识到熟悉事物的消失。随着科技的发展,如LED灯、广告喷绘;随着城市的变化,香港拆除了“握手楼”,建造了公共住房。这几乎宣告了霓虹灯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将退出历史舞台。自2006年以来,香港的许多霓虹灯招牌被慢慢拆除。

然而,杜可风在他的短片《霓虹光影》中对霓虹灯的各种表白让人觉得他对霓虹灯持乐观态度。他说:别担心,它会回来的。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就像电影,就像宝丽来相机,它可能会演变成新的东西。

霓虹灯会演变成什么形式暂时还不知道。但我认为,2014香港西九龙文化区M+首次以香港霓虹灯为主题的线上展览不妨是一种新的展览形式,从过去的网友中收集霓虹灯的照片,并永久收集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霓虹灯。将霓虹从城市空间带入互联网空间,而导演王家卫当年将霓虹街景带入电影,让更多人了解了霓虹在香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特殊意义,以及它是如何成为电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