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时尚女魔头》(美)观后感或该电影与哲学有关的联系,并举例说明,请在11月24号之前,谢谢!
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时尚?当然做男生似乎我并不是十分去关注时尚。时尚的英语应该是“fashion",这个单词还有一个动词意思是”制造,形成“,我觉得这样就不难解释所谓的时尚,实际上就是某些拥有”时尚霸权“的个体或组织控制的一种“话语权”。
原来看到片名的时候,不禁会有这样的想法,觉得也许又是一部比较媚俗的介绍时尚的强大号召力的影片。原本是并不打算去看的。只是因为英语课上老师良心发现房这部片子才有幸一窥该片的真面貌。
其实一只觉得时尚之都算是巴黎,而纽约并非是时尚之都。而影片把《天桥》杂志放在了纽约实在是有一点点的不够体现其引领时尚的先锋的作用。但是不得不说,这片并非是一部宣扬时尚的影片,却恰恰相反,是一部反对时尚,以及少数所谓的“时尚的弄潮儿”把持的时尚霸权的影片。
当然要是大家从中看到的只有琳琅满目的衣服,首饰,那也只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相当于司马相如《上林赋》的毛病,极尽奢华而讽喻不足,“劝百讽一”有点明显的虎头蛇尾,又或者说是美国人的厉害之处,他们把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揉进了浮华之中,让广大观众在为金光闪闪的时尚叹为观止的时候不自然地在潜意识中接受美国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又是什么?一会再说。这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美国人这样的“为无为而天下治”的偏方是不只一次奏过效的。至少美国在六,七十年代的禁烟运动就没有像我们只是刻板的说教,而是迂回曲线的“救国”。通过媒体电视将吸烟者的形象塑造成,混混,流氓,小偷,妓女,等为人们所不齿的下流社会的代言人,使得人们开始从本能上开始对烟草的厌恶。
那么美国人又想从影片中白打什么样的价值观或是宣传他们的什么理念?
至少在小生看来有这么几点。
一,美国清教文化的自由,俭朴,责任所体现的上帝的选民的优越感。
安迪在开始的时候算是一个典型的勤劳善良的美国人的形象。从名牌大学毕业,学的是新闻,以前的报道都是关于揭露社会黑暗帮助弱势群体的“檄文”,自己的理想也是去报社当一个编辑或者是记者。有一个感情融洽的男友。有两个知心交底的好友。有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重视友情,爱情,与做人的基本道德。
而影片前面的发展基本上却是一种对这样一种美国人认可的传统价值观的颠覆。要想在《天桥》混下去就必须,舍去自己的正常生活,工作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是不是坚持了自己认为对的或是普遍的真理,而是上司的好恶,甚至获得提升的前提并不是依靠自己的贡献而是依靠是否加入时尚,是否去认同其他自己觉得十分厌恶的原则体系,甚至是违背基本的道德原则,出卖朋友,背叛爱情。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一些华而不实的累赘,但是仍有一大部分人却乐此不疲。但影片的结尾笔锋一转,通过对主人公自身的反省而重新发现自己原来的价值观。表面上是安迪作为个人的成熟与进步,开始真真正正的认识到正确与错误,而实际上其实是反映了对社会在这样一个物质化时代下重新找寻自我根基的符号是表达。表现了当下美国人对整个社会对传统清缴价值观在全社会退化的危机感与身为上帝选民面对腐朽世界的责任与自我救赎。
因此最后面世的报社主编对安迪所作所为的认同实际上不但是对安迪的肯定也同样是对美国传统的勤劳致富,因信称意的价值观的肯定对认同。
二,美国对欧洲的排斥情结。
在美国人看来,、至少从美国开始,门罗主义,甚至于二战前的孤立政策的时代,美国人一直将欧洲视作一个腐朽的封建王朝的象征。虽然我也认为欧洲再穷也是欧洲,因为他们有一个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但是作为以清教精神立国的美利坚民族,欧洲的那些所谓的文化则无一不是浸润着奢华与剥削的产物,从哥特式的底座,到洛可可时代的法国宫廷甚至是现代欧洲所标榜的时尚则无一例外是与美国的传统的清教文化所提倡的“勤劳勤俭”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美国人虽然将欧洲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但其指向的是欧洲的轴心时代,是罗马希腊的民主与法制,是文艺复兴,启蒙思想,最后到争取城邦自治权的宗教战争。甚至于表现出一种对旧大陆思想撒谎能够的抵触,主要的矛头都基本上是指向天主教对新教徒的压迫与传统欧洲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反抗。美国人对欧洲是不屑的,特别是当美国在一战和二战中成为真正的“上帝的选民”,成为欧洲的“弥赛亚”的时候,美国人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优越感就更加彰显。因此在20世纪以来美国人一直是在精神上压制着欧洲的,享有一种从现实到精神的优越感。但是这种优越感正在被逐渐的打破。
三 ,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对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格局的反抗。
欧洲对于美国在二战前市一直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虽然在20世纪之初美国的工业产值就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欧洲一直自认为是文明的发祥地,从骨子里是看不起美国人的,就像美国人自我解嘲的“Yankeedodo”将美国人看作是暴发户。所谓的“贵族要三代的积累”。欧洲一直将自己作为世界的精神领袖来看待。但是这样一种阿Q的思想在二战之后被仓库的现实打得支离破碎。原本认为自己应该作为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却成为步步不得不以美国马首是瞻的小喽罗,这不得不使得背负着传统优越的欧洲人心感不甘。原本按照麦金德的“陆权论”欧洲是“欧亚世界岛”的重要轴心,谁控制了欧洲就可以进一步控制全球。而在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权主义”的兴起,彻底颠覆了原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的中心开始从阿尔卑斯山脉的“陆”转向大西洋的“海”,而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不断失去自己作为曾经世界中心所攫取的利益与荣耀。特别是在二战之后,欧洲彻底的在精神上失去自己最后的堡垒。随着美国大兵的进入,欧洲也开始美国化,到处充斥着碳水化合物的饮料与高油高脂肪的快餐食品,文化市场是已经基本是美国漫画与好莱坞电影的天下。加之二战之后欧洲的经济面临大崩溃,是美国人依靠其经济实力拯救了欧洲,欧洲张厚的经济发展是一负于“马歇尔计划”的,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美国人不但在军事上保护了欧洲将欧洲之于铁幕的另一边,而且在经济上成为欧洲实际上的宗主国。美国人的需要便是欧洲人的动力,这在亚洲的日本也是相同的道理。甚至在金融上,美国人也利用自己在二战中积累的黄金储备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与黄金进行等价兑换。直到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欧佩克组织利用石油发起对西方的“攻击”,美元对黄金一直保持“一盎司黄金35美元”的价格。一方面,美国对欧洲的援助有效的阻止了苏联对西欧的扩张,振兴了欧洲的经济,但是另一方面,也同时将美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凌驾于欧洲之上,甚至在军事领域,依靠提供“核保护伞”的诚若来限制欧洲在军事上的自主。(当然,核武器还是不扩散为好)。使得,欧洲也在对美国的感恩与对抗中挣扎。但是,随着 欧洲经济的实力的不断增长,欧洲早已不满足作为美国人的马前卒,渴望再次册黑世纪的中心。1968年的新左翼运动就在影片中的时尚之都——巴黎轰轰烈烈的展开。形式上的***产主义而实质上是以欧洲经济,政治独立为核心,是一种扩大化的“民族主义”——“欧洲民族的觉醒”。但是,作为一个处在美苏争夺的焦点的边缘地带,美国以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一次又一次的将欧洲的各种离心倾向打压下去。而欧洲也实在不得不承认在政治,经济领域自己已经难再是美国的对手,便开始欧洲联合之路和在另一片天地中找寻“霸权”。而时尚界称为欧洲天生的“扩张领域”。而作为欧洲上流社会的嫡传自诩的,并向来以桀骜不驯(其实本质烂得很)的法国便再一起成为欧洲反抗美国的领头羊。在戴高乐时期,法国就一次又一次与美国唱反调,首先是独立的核武器计划,以及要求北约的指挥体制要倒向欧洲,并率先与中国建交。再不是出访欧洲,也是法国人的反抗情绪最为强烈。加之在路易十四“太阳王”时期,法国的生活方式与语言曾是整个欧洲都竞相效仿的榜样,使得,不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现实上,法国都要成为引领时尚的先锋。
因此,“时尚”与其说是,审美的走向,倒不如说是,欧洲与美国在精神上对抗的最后的据点。也难怪美国在片中对时尚是持一种明褒暗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