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各省八旗驻防是怎样一个一个被消灭的呢?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缔造了满清八旗后(起先只有满清八旗,后来增汉八旗、蒙古八旗),几万的女真便迅速灭了大明,八旗军作为拱卫清政权的根本性军事力量,被分派全国各地军事驻防,在后来的剿灭三藩之乱、收复新疆、抗击沙俄中功勋卓著,为巩固满清统治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旗军的衰败

在大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后,上到统治者下到黎民百姓,无不沉迷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享受着康乾盛世所带来的繁荣景象。但是嘉庆至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那就是作为满清根本的八旗军内部发生了历史的嬗变。

八旗制度逐渐腐朽,八旗军军政久弛,从将军到士兵白拿俸禄不办正事的人太多了,军队毫无战力,沾染鸦片者甚多,而且发生了大规模的八旗子弟圈地、压榨老百姓的事件,大大激发了社会矛盾。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

清朝末年,有人建议从八旗军中挑选壮丁加以操练,使之恢复入关时骁勇善战的面貌。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此时早已不抱任何幻想,回答说:选练八旗丁壮是多年前的老办法了,你们却不知今天的八旗兵早已无可练习。到光绪那时八旗兵基本没有战斗力名存实亡。于是把国家希望寄托到了苦心栽培的新军身上,后来也想不到新军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者。所以在辛亥革命后,八旗军并没被革命军当回事儿,有的只有八旗子弟的大烟鬼,辛亥革命只是铲除烟鬼。所以不用各个击破,那时对敌的是新军。

八旗的灭亡具有戏剧性

辛亥革命爆发之际,正是满汉冲突激烈之时,当时仇满、仇汉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所以当革命爆发后,满城首当其冲受到威胁。而如何处理满汉之间的关系,也成为革命军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八旗子弟在辛亥革命发生之时,也经历了很多抵抗,不过是真的打不过,最初革命军曾经一度在武汉城中搜杀满人。但是很快军政府就颁发了禁止擅杀满人的命令,并且在清帝退位后对被俘满人释放或遣返回原籍。

各地八旗军表现不一

在满汉矛盾较为激烈的福州,由于总督松寿和将军朴寿仇视革命党,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动员满城内13岁以上和50岁以下男子,并组织杀汉队对周围居民进行屠杀,但当革命党攻城后,双方仅进行了短暂交火,第二天城内即恢复秩序。大多数被俘的满人,革命军不仅在收缴武器后准许其回家,还保证了他们的财产安全,同时向满人发放口粮维持生计。为了进一步安抚满人,福建都督府对外宣布?满汉一视同仁?。

必以昔日清政府对于嘉定、扬州之手段对付荆州?

历史总是相似的,荆州的八旗兵选择了抵抗,随着民军在武昌、宜昌、襄阳逐步站稳阵脚,荆州也成了民军的眼中钉,必须予以拔除。11月,宜昌的革命军开始进攻荆州,迅速扫清外围,随着湖南等地民军赶来支援,人数越来越多,形势对荆州旗兵十分不利。总攻发起之前,民军给予旗兵最后通牒:再不投降,则?必以昔日清政府对于嘉定、扬州之手段对付荆州?,但荆州旗兵仍然负隅顽抗。

其中最配合的八旗军应该是北京的贵族其旗人,他们丝毫没有抵抗,反而比较顺从,但是地方八旗军还是有所拼杀的,尤其是驻守西安的八旗军,他们杀了大批汉人,最后被革命军全部烧死。还有福州的八旗军更是可笑,他们看见革命军来了之后,竟然对着天空一顿乱射,子弹打完了就投降了。杭州八旗军、广州八旗军、南京八旗军一直采用了不抵抗政策,等着革命军来编制或者遣散自己。

清政权土崩瓦解,十几万的八旗军却始终存在,他们的选择也很简单,要么投降被革命派赏口饭吃,要么为他们的大清信仰战斗到底。各大城市相继陷落后,连老家东北也无力掌控,曾经横扫天下不可一世的八旗军下场的确也很惨。

由于满清统治时期旗对汉民的压制太久,可以说,越是在战斗激烈的地方,起义的民军牺牲越大,报复心就越强,旗兵旗民的下场就比较悲催。相反,主动反正、和平交接的旗兵基本得以保全。所有地区的报复屠杀式行动,基本都能在短时间内加以修正。总体来说,东南地区各省的旗兵抵抗意志最弱,那毕竟是革命党人的大本营,而西北地区的旗兵抵抗意志较强,形势也显得残酷一些。随着清帝逊位,北洋政府上台,在五族***和的新背景下,这种滥杀行为基本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