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说的荆州和江陵是一个地方吗?

三国演义中的荆州和江陵严格来讲不能用“一个地方”来形容。

首先,荆州原本是地域名,是代指我们中国的“九州”之一的地域名。

而江陵最早始於秦代(这是普遍的观点,根据考古发现江陵之名始於战国时期的楚国),秦昭王二十九(公元前278)年,秦拔郢置南郡於此,治江陵。

公元前206年~202年,南郡及江陵实际被楚柱国***敖父子控制(临江国)。

前202年,高祖命三员大将***击临江国,恢复南郡建制。

前155年~前148年,分别是汉景帝二子刘阈和废太子刘荣临江王的封地,临江王刘荣死在长安中尉府後,恢复南郡和江陵县建制,不在设为藩王封地,直属中央。

公元前121年,析南郡设江夏郡,治西陵县(原南郡西陵县)。

公元前106年,设荆州刺史部,巡视南郡、江陵县,这是“荆州”在汉代首次出场,而首次巡视的地区就是南郡和江陵县,而且同年武帝南巡也莅临江陵’这不是巧合。

西汉末(公元前30年),南郡境内爆发绿林起义,荆州刺史令南郡集结部队讨伐绿林起义军,这是荆州刺史首次见诸以上级命令南郡出兵平乱的行政干预地方事务。

到东汉嘉阳三(公元134)年,荆州刺史移镇索县,改索县为汉寿县,而移镇索县前,荆州刺史在江陵县办公(江陵县属南郡,而索县属武陵郡)。

公元190年,刘表听从蒯越建议,诛尽宗贼兵首领,速进江陵县,“北镇襄阳,南据江陵”,传檄各郡(檄文由南郡发出),而定荆州。

三国时,曹操以南郡襄阳县、南阳郡等为基础成立荆州,析南郡(南郡不在控制区内)襄阳县设襄阳郡,析南阳郡及控制的江夏郡部分设豫章郡,而有“荆襄九郡”之说。而蜀、吴之荆州以南郡为中心,偶尔也根据形势而易治。

东晋及南北朝,江陵基本上就是指荆州,但时而称荆州,时而称南郡,多称江陵。

隋唐亦沿用南北朝之称呼,一度改称鄂州,但很快又称荆州。

荆州、南郡和江陵三种名称的格局终於在唐代结束了,公元758年前後,时任荆州长史的吕湮(由宰相直贬荆州长史;从“一品大员”降职为“从三品”)上书裁并荆州、江陵郡与南郡,设江陵府,置南都,与长安、洛阳、并州***称“五都”,是南方陪都。

宋代江陵府属荆州湖北路,简称荆湖北路,是荆湖北路首府(潭州;长沙是荆湖南路首府)。

南宋时,蒙古军南下猛攻襄阳,大宋诸路援军唯江陵府援军抵达襄阳,使襄阳守军得以坚持数年,告急文书不断从襄阳和江陵送达朝廷,朝廷以宰相贾似道为湖北路领导,令入江陵府督战,贾似道行至武昌不敢西行,遂迁湖北路於武昌。

南宋亡,元初沿宋制。後改制,先後改江陵路、上路,元文宗避难於上路,复位后,改上路为中兴路。

明,改中兴路为荆州府,封湘王朱柏镇守之。湘王自焚後,永乐帝徙辽王於荆州。

清代,是湖北将军府驻地,全国仅十三个将军府之一。

江陵,与荆州、与南郡都可以是荆州古城的名字,因为自“荆州”从刺史部发展成为行政地名的过程中,与江陵或者南郡都有不可分割的前因後果,江陵或者说南郡既是荆州的始肇部分,也是保留“荆州”的唯一的地区,因此无论从什麼角度讲,江陵城与荆州城都没有区别,要说区别就是你太较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