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镇的历史沿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大败匈奴,因功被封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开始把中原的丝绸等物品带往西域。张骞被册封为“博望侯”,“博望”由此得名。
一是取其“广博瞻望”之意,《辞海》:博望,古县名,西汉置。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丝绸之路,从西域带回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信息,对汉廷至关重要,可谓功莫大焉,张骞被封侯于此,说明汉廷对他出使西域之功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这里两汉时经济商贸十分发达,博望属南阳盆地中的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张骞被封侯于富庶之地,理所应当。
三是出于战略考虑,博望东南即是江淮平原,博望恰在宛(南阳古称)东边沿,丝绸之路由此开端直达西域,横亘数千里,沟通东西,和合万邦,正表现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中华民族的宽广胸怀。当年的张骞封地博望古城,位于南阳市东北30公里处博望镇境内,从汉武帝置博望县至南朝宋,博望置县达600余年。博望古城东西长约2600米,辖45里博望屯。
博望白马寺、张骞首传佛教地。在张骞封侯地——方城县博望镇老街西北处有一座白马寺遗址。
2006年经当地居士集资,在原遗址西边新建了一座白马寺,寺内有清代石碑五通,除两通漫漶不清外,其余三碑碑文字迹清晰可辨,从碑文中可知,白马寺内原有中佛殿、左佛殿、右佛殿、毗庐佛殿等建筑。据载,张骞封侯于博望(公元前123年),从西域带回金神若干,两个大的留在宫廷,其余小的带回博望,放在修建的金神庙内供奉,金神庙即在当时张骞衙署后300米左右处。张骞从西域带回博望的汗血白马死后就葬于庙旁,为纪念白马,后人才将金神庙改为白马寺。自建寺以来,白马寺历经2000余年风雨,屡建屡毁,几度兴衰。
方城博望白马寺为张骞封侯博望并在此工作生活时所建,比洛阳白马寺还要早180多年。《魏书·释老志》亦载:“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浮屠之教。”
1958年建博望公社。
1983年改乡。
1984年由博望乡析置博望镇。
2005年,撤销博望乡,并入博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