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影《一念之间的无知》引发的思考
对电影《一念之差无明》的反思1这个社会对患者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容吗?如果你摔断了腿,拄着拐杖,路人会躲得远远的,怕再绊倒你。突然感冒没准备口罩,在地铁上咳嗽了两下。周围的人默默的转过脸,潦草的写着:栅栏对面有人感冒了没戴口罩。虚弱头晕不足以对外人人道。别人看你也不在乎。只有你知道痛苦。
当这样的痛苦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疾病时,就更加令人恐惧,其表现出的厌恶程度就更加肆无忌惮。在电影的开始,曾志伟的父亲大海去精神病院接他患有躁郁症的儿子阿东(余文乐饰演),而在更早些时候,他的妻子在被儿子照顾的过程中意外死亡。虽然医生说这件事和儿子的病无关,但是父亲的担心都写在了脸上。他挤出一丝笑容,假装面无表情,声音微弱地问候儿子,但眼神里满是防备。
父子俩好久没见面了。在此之前,我的父亲和我的孩子在美国已经失踪了。大儿子阿东有着光明的未来和稳定的女朋友,他辞去了工作,独自陪着身患重病、情绪不稳定的母亲(由金燕玲饰演)。母亲用咒骂来发泄怨恨,阿东在硬忍和爆发中挣扎,最后把自己逼成了躁郁症患者。于是他入院,治疗,出院,被父亲接回那个局促的小隔间,试图以一个正常人的身份重新获得这个社会的接纳。
病人:那个人看起来很奇怪...他看起来像一只狗。
如果你把自己代入阿东的视角,你会发现他生活的世界,就像英文电影片名一样,是一个疯狂的世界:
朋友的婚礼上,大家都在说笑着诅咒着,没人在意主角在说什么。阿顿令人难以忍受的话似乎让他的朋友们更加尴尬。用人单位听到双相情感障碍后的回避状态并不是他的坦诚和专业能力所能改变的;微笑总是要求自己和父亲的邻居在他生病的时候第一个倒下;狭小的空间,父亲枕头下找到的防身装备,前女友宽容背后的强烈仇恨,甚至让他找不到一个表达情绪的角落...于是他冲到超市,大口吞下能改善心情的黑巧克力,换来路人的手指...
于是他脑袋里那根被他拉起来的弦,又啪的一声断了,让他从激动人心、充满活力的狂躁期滑向深渊般的抑郁。
在关于阿东的片段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突然在半夜不知所措地在街上狂奔甚至大步走,电影画面平行后移。阿东就像一个被拉走的人,在一个对他来说意义未知的世界里移动,洞不见了。他看人的眼神总是夹杂着悲伤和怀疑,让人担心。下一秒他会做出什么极端的事情吗?比起那些选择主动拒绝和伤害的无情看客,他的隐忍和善良显得尤为可贵。
好在总有温馨的一幕可以弥补:下一秒,他和父亲说起了小时候去程门水库的约定。他们无辜的争执了一会,暂时和解,互相依靠,走回了各自的家。
病家:其实一切都可以外包给别人吗?
当然,家不是一切。阿东的病因显然是来自他的母亲。等待丈夫和小儿子却无限失望的母亲,没有其他的出口,只能把所有的情感垃圾都倒在阿东身上。她是阿东世界里的第一个疯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要求过分,忘恩负义。她很可怜,但也是她一个人毁了阿东的一生。
在不久前上映的纪录片《陪伴》中,其中一位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中年未婚女子,在镜头前流下了眼泪:我真的很想有时间,可以安安静静的看一场戏,看一本书,做自己的事情,可是我做不到!作为子女,每个人都想孝顺,但孝顺的边界在哪里?是应该自己做还是乐于交给别人,放松自己?
影片中,无助的大海呼唤他在美国的大儿子。儿子说得简单:你把阿东送回精神病院,选个条件好的养老院。钱不是问题。绝望的大海,淡淡地问了这么一句话:其实一切都可以外包给别人吗?
曾经他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他努力工作是为了给妻子更好的生活;他很努力,但他害怕妻子的失望和不满;他逃离了家庭,导致了苦果,决定去拿,却发现难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和阿东在交锋中各抒己见,而曾志伟在这一段泪点中作为影帝的表现着实令人动容。
承诺是对自己的束缚,逃避是无视责任,把痛苦留给亲人...这两者之间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情,同时也对家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道理总是简单的,但是一步一步做起来很难。
活在这个疯狂的世界:我很好。
没有被疯狂的世界改变的天真的邻家男孩,成了阿东的解药。当所有人都觉得他很荒唐很变态的时候,只有那个小男孩正常的和他交流,陪着他,听着他。他坐在屋顶上,对着急的父亲说:我没事。
他当然不好。他生活的世界依然局促、凌乱,充斥着各种自私、没有同情心的人类。他依然善良,懦弱,恐惧,父亲依然不能理解他的内心,依然要背负着巨大的负担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但每一年都是悲伤的,活着就有希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温馨的电影大团圆结局。
导演秦煌说,这是一个我很想带给香港人的故事:我想展示如何面对问题,醒来并寻求改变。其实,在一个压力很大的城市,每个人都可能是故事中的阿顿——不久前,香港心理健康协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香港人的抑郁指数创下新高,有5.5%的受访者估计患有抑郁症,需要专业的咨询和治疗,另有9.1%的受访者应该关注。东非,但不是边缘人,甚至可能已经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而不被发现。
编剧强调,伤害往往来自无知,无知造成日常罪恶。她认为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学会感同身受,从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很压抑,很不开心,但很多大牌演员如曾志伟、余文乐、金燕玲都不惜低片酬甚至零片酬出演,更被称为十年一遇的好剧本(在曾志伟)。在高速发展、冷酷无情的社会正在变成一台失控的机器的同时,观众能有这样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专业水平不减的新导演作品,真的很幸运。
电影《一念之差无明》第二部没有完整看完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现实世界的人情世故,你只要扫一眼身边的社会就能读懂故事。导演和编剧忠于生活,没有植入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现实中,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解读,答案也因人而异。
笔者一直很不解。阿东(余文乐饰)的弟弟也是黄大海(曾志伟饰)的二儿子。这个角色的意义是什么?没有了次子,故事依然完整。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角色?
妈妈的狂躁抑郁症是这个家庭不幸的开始。关于母亲的成因,有不同的解释,笔者以自己的观点给出了最合理的解释。
有一个关心家庭的男人,也有一个关心事业的男人。顾家的男人努力工作,不求名利,只沉浸在家庭幸福中。在乎事业的男人也看重家庭,有责任感,但更专注事业,很难和家人团聚。居家男人常被称为失败者,事业型男人常被视为榜样。如果你是女人,你会选哪个?
妈妈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每个人都很富裕。影片没有提到她的家境有多好,但可以看出她的家庭早就和她划清了界限。我妈年轻的时候有很多追求者,但她嫁给了黄大海,选择了集装箱司机,而不是富二代和社会精英。这个故事就像一个童话爱情故事的续集。公主爱上了扫烟囱的穷人,大夫人爱上了老百姓,为了爱情放弃了地位和金钱,既可悲又委婉。但续集告诉我们,爱情是理想,婚姻是现实。
母亲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自然会有一个事业型的父亲,从小缺乏家庭温暖。于是妈妈选择了黄大海,认为他会是一个顾家的男人。
黄大海一定压力很大才能得到一颗珍珠。两个阶层,两种生活。为了给妻子原本的生活,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弥补。结果我妈万万没想到,自己会重新陷入一个孤独冰冷的家庭。妈妈为此郁闷,更增加了黄大海的压力。这种因果让矛盾越来越严重,成了一本难读的书。
影片里,我妈一直喊:没人看我。她在抱怨,但遗憾的是,她的丈夫没有理解自己和他想要什么。她改变不了丈夫,也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
两个儿子正是这两种男人。阿东在乎家庭,弟弟在乎事业。狂躁疯狂的母亲打着阿东,仿佛在抱怨为什么不是二儿子陪着她。相反,我妈被一个事业型男人折磨了一辈子。她怎么会对第二个儿子抱有幻想呢?她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能像他的大儿子一样花更多的时间和自己在一起。
这部电影非常透彻。黄大海直到最后才看透人情,才意识到问题不在儿子,才意识到妻子的难处和自己的错误。但是他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
曾志伟通读了人物和剧本,理解了导演的意图,也理解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父亲黄大海起初百感交集。他不知道儿子阿东是否出院。他只想和儿子过简单的生活,度过余生。阿东躁郁症发作后,黄大海开始焦虑。他希望儿子能压抑自己的情绪,但他的目的是和儿子一起生活,躲在社会的角落里。直到阿东被生活击倒自杀,黄大海的父爱才被唤醒。我们甚至可以隐约感觉到,在黄大海的心里,妻子的死是一种解脱,但他不希望儿子再出事。
黄大海参加家庭会谈,患者亲属给他出主意,如何把家人送回精神病院。医生也给了黄大海机会。只要阿东有自杀倾向,就可以完全解脱。患者和医生也在逃避,黄大海逐渐扭转思路,看清事实。原来这么多年,他没有为妻子付出,也没有站在儿子这边。问题是他自己,而不是他们母子!
片尾黄大海与邻居争吵,开始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阿东被误会了,邻居们笑着骂着离开了舞台。黄大海对儿子笑了笑。这时,他终于明白了儿子的委屈。桃树下,父子的意识静静地守护着他们温暖的小家。
阿东没病,他妈妈也没病。母子俩明白现实,人生应该是自己活,安心,真实而不被枷锁困扰。但母子俩都无力挣脱,世界上又多了两个孤独的灵魂。丈夫没能理解妻子,但幸运的是,父亲终于理解了儿子!
这部电影的讽刺之处无疑是阿东的闺蜜自杀。你不觉得很好笑吗?好像没听说过有病人在精神病院自杀的。精神病人怎么会自杀?精神病院是正常人的避难所,最正常的地方。
次子角色的意义是让电影完整。没有正确的答案,对错,对错,因为导演和编剧还是改变不了社会现实和观众的选择。也许你是阿东,也许你会是次子。没有人能改变社会的现实。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老港片《人的故事》。两部电影内容相似,都反映了精神病人被歧视,无法回归社会的现象。但“一心无明”的含义更隐晦,更深刻。而且导演和编剧把电影定义为无解状态,设计巧妙。
影片并没有强调阿东误杀母亲的过程。可能是导演心软,不知道怎么处理。作者对此有一点幻想。母亲自杀了。她从儿子身上看到了家庭男人的委屈,理解了丈夫的难处。她选择了离开自己无法摆脱的枷锁。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但不能改变别人。婚姻也是一样,你改变不了你的另一半。有了孩子,家里乱七八糟,要改变的事情越来越多。为什么要改变,为什么要强加给亲人?也许错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