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课》中钢琴的叙事功能和情感表达
一架来自文明社会的钢琴,在经历了惊涛骇浪之后,与粗犷原始的新西兰森林,擦出了情欲和自我超越的火花。擅长微妙的实验音乐风格的迈克尔·迈克尔·尼曼在为电影作曲时,减少了他强烈的极简主义(1)风格。除了程式化的简单笔画,为了掩盖一段机械重复的曲调,每一段音乐都强调旋律感[1]。阿达以当地民歌和流行歌曲为基础,在影片中演奏出如流水般的抒情钢琴声,让人沉醉其中。作为影片试图夸大的一个形象,钢琴与萨尔甘·阿达的命运息息相关。留在新西兰海岸的钢琴,就像被文明边缘的男权社会遗忘的阿达。随着钢琴被搬到拜因家,阿达的心渐渐落在拜因身上。琴键和断指,沉入海底,重生和新钢琴...围绕这架钢琴的自我救赎开始了。
你听到的声音不是我的声音,而是我脑子里的声音。电影《钢琴课》的开场场景是阿达通过遮住眼睛的手指窥视和审视这个世界。随着一个苏格兰小女孩的画外音,艾达告诉我们,“我从六岁开始就没说过话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然后画外音继续自言自语,把观众的目光带到了她心爱的宝贝——钢琴上。“奇怪的是,我并不觉得沉默,因为我拥有自己的钢琴。”因此,即使她的父亲未经协商就把她嫁到了新西兰,别无选择的阿达也能在钢琴中找到安宁。黑暗中,阿达的背影定格在画面的中央:一件黑色维多利亚时代的连衣裙和一架黑色钢琴与黑暗的房间一起陈列在高反差的灯光下。这种场景调度给人强烈的压抑感。但当她的手指一触到灵性的钢琴,那种包围着阿达的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压抑立刻被充满自由意志的钢琴曲一扫而光。?
?如果说阿达的沉默体现了对无所不在的男性压迫的反抗,那么她的钢琴就是一扇释放她所有愤怒的大门,为她保留了坚持真实独立自我的空间。影片一开始,沉默压抑与声音爆发的反差暗示了阿达沉默背后隐藏的力量:她是一个具有主观性的个体,可以自由决定自己会不会说话,说了会说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阿达的沉默是从象征层面反抗男权社会象征秩序的行为[2]。她抛弃了男权社会中的一切语言,通过弹琴来表达和张扬自己,完整地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所以,当艾达和她的嫁妆被粗野的白人水手扔在沙滩上时,她试图透过钢琴挡板触摸琴键;阿达的钢琴被丈夫暴力剥夺的时候,我们看到她在满是琴键的桌子前弹奏。我们还看到她为了钢琴和Bein做了见不得人的有血有肉的交易,在钢琴课上和他讨价还价。她很沉默,但通过钢琴,她在谈论一切。总之,她已经尽了一切努力来保留这一点,这一点可以区别出她珍贵的沉默的主观性。
?也是钢琴让拜因爱上了阿达,帮助阿达实现了自我超越。阿达心爱的钢琴被丈夫无情地留在了岸边。她找到邻居Bein,表示想去岸边看看钢琴。屡遭拒绝后,拜因被阿达的坚持所感动,带着母女俩去了海边。Bein对Ada的好感,就是从看Ada深情无私的表演中诞生的。艾达的愿望第一次被男人尊重和满足。之后,Bein用80英亩的土地从Ida的丈夫Stewart那里买下了这架钢琴。但易主后,拜因唯一的要求就是只听不玩。当面对已经调好音的钢琴时,阿达深感惊讶。这是她第二次有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而Bein只想听她不想弹的请求,这让Ada不再是一个人弹琴,而是得到了欣赏和倾听。这首一直表达阿达内心独白的钢琴,第一次得到了别人的回应。哑女阿达的自主性在贝因再次被发现。艾达在拜因主导的这种平等而色情的交往中爱上了拜因,直到丈夫发现他们的通奸被切断,她也无法动摇对拜因这个给予她尊重和倾听的男人的爱。?
?在影片的最后,当贝恩斯和艾达选择离开的时候,贝因斯做出了和斯图尔特这个男权社会的标志性产物完全不同的举动。他坚持要把钢琴带走,最后尊重了艾达的选择,把它扔进了大海。艾达的自我随着钢琴的下沉获得了重生:她的话语权不再需要钢琴作为载体来为她表达,她自己的自我也能得到尊重。阿达的主体性,伴随着“一切不完美的东西”慢慢响起,终于可以脱离钢琴这个载体而得到完整。
艾达抵达新西兰的第二天,斯图尔特身着西装,带着一支衣衫褴褛的婚礼队伍来到海边,去见他的缪斯女神。当阿达慢慢从帐篷里走出来的时候,注重外表的斯图亚特对阿达的外表极度失望,而这种失望又被转到了钢琴上,钢琴是阿达众多嫁妆中最繁琐的一件。为了维护尊严和权力,斯图尔特严词拒绝了阿达“除了拿走钢琴,你可以一无所有”的恳求。钢琴在这里象征着一种话语权。斯图尔特命令仆人离开它,实际上向他的未婚妻艾达宣布了他的绝对控制权。?
这个男人不知道的是,从他对象征着艾达另一个自我的钢琴不屑甚至嘲讽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无法占有艾达的心。当阿达盯着山谷下的钢琴,播放着画外音《诺言》时,斯图亚特无法理解她眼中的绝望和悲伤。我不能理解阿达在木桌上刻钥匙的奇怪行为。在影片的最后,当斯图尔特发现艾达再次背叛了他的信任,粉碎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时,他手里拿着一把斧子冲下了山坡。祭品像暴风雨一样倾泻而下,随着斯图亚特脚步的临近,越来越紧张,越来越不祥。阿达的手指被切掉了,钢琴曲一直悠扬清亮,像风落在雨中。如此空灵,在瓢泼大雨中流连忘返的是艾达。虽然她已经极度克制了自己痛苦的面部表情,但在这样的克制下却是无尽的悲壮和震撼。
与阿达的沉默相比,贝恩斯在片中的沉默更加隐晦,难以察觉。从拜因的纹身和他与毛利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他的毛利人身份。然而,当斯图亚特处于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自满情绪中,被一种“落后”的本地人的统治逻辑所支配时,拜因的价值体系就被忽视和听从[3]。因此,他无法拒绝阿达在新西兰海岸弹琴的请求。艾达尽情演奏的《心先求乐》,弥漫着咸咸的海风,也正是在那时,拜因对艾达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而艾达也被男权社会所忽视和倾听。在短暂的午后,沉默的阿达被琴声拯救,沉默的贝因被阿达拯救。Bein似乎愚蠢地用他的80英亩肥沃土地换取了Ada钢琴的所有权。导演简·坎皮恩(jane campion)在《唯一的钢琴课》(only piano lesson)中推动了贝因和艾达之间情感线索的发展。
1.在得知钢琴和她自己被斯图亚特擅自卖掉后,萨尔甘·伊达感到震惊和愤怒,但她同样愤怒的丈夫却以“家庭总要做出牺牲”为由结束了这场争吵。但在第一次拜访后,阿达发现拜因非常重视他的钢琴,于是她出高价请专业人士为其调音。在明确Bein只听不弹后,Ida用这架钢琴弹奏了一个简单的音阶。
2.在纵情欢乐中,拜因不由自主地抚摸着阿达白皙纤细的脖子。意识到自己的无礼,Bein和Ada达成协议,用一把黑键交换这样的抚摸。
3.在漆黑的木屋里,拜因久久凝视着痴迷于《大我的秘密》的阿达的背影。她走后,光着身子抚摸着钢琴,不知道如何释放这种情绪。
4.还是在这首《大我的秘密》里,阿达撩起了裙子,裙子下面,拜因用粗糙肮脏的手指摩擦着阿达丝袜破洞下的光滑肌肤。
5.被他的人戏弄后,Bein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脱下外套后,阿达用一段明显混乱的旋律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恐惧,这让Bein不敢进一步思考。
6.艾达一边看舞台剧《蓝胡子》,一边假装亲近斯图尔特来刺激拜因。在这节钢琴课中,Bein用十个键换来了裸体拥抱对方的机会。?
拜因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决定停止这种以钢琴课为名满足情欲的肉体交易。但此时在艾达心中,拜因的突然缺席带给她的是无尽的失落和空虚。跟着失物招领的音乐,艾达的眼睛望着森林深处的木屋,望着那个在她心中掀起情欲巨浪的男人。在钢琴课上脱离师生关系后,阿达走向了她的爱人,他们的感情在钢琴曲《爱的芬芳》中得到了升华。
钢琴课是一个关于在沉默中发出声音的故事。为了让一切安定下来,导演简·坎皮恩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幽闭、荒芜的小岛上。在遥远空旷的新西兰海岸,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个人都在挣扎变得无助后默默承受。对于女主角Sargam Ida来说,这场磨难向观众展示的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男女对抗;它是一个内心独立、精神能够自足的女性,在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在经历了多重挣扎后,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和与现实的和解的过程。
(1)极简主义:极简主义的称谓最初来源于绘画和雕塑艺术,也被称为“极简抽象艺术”。还有一种音乐叫极简主义。简单音乐有不同的名称,也称为重复音乐、听觉音乐和冥想音乐。每个名字都道出了不同极简音乐人的不同音乐取向。可以肯定的是,极简主义音乐家都是有意识地反对教条主义下的传统十二音阶系统作曲技法,他们对音乐的重复设计更感兴趣,强调节奏和韵律。
[1]罗。电影×音乐[M]。北京:生活·阅读·知识三联书店,2005: 247-248。
[2]赖丹。浅析《钢琴别离》中的女性视角[J].影评,2011(22):68-69。
[3]李亚萍。沉默的阿达和沉默的毛利人——从简·坎皮恩的钢琴《告别》谈起。影评,2013(20):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