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是

王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

执导过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影片,《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槐树庄》《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均是在中国电影史上留名的佳作,她执导的八一厂建厂后的第一部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开创了八一厂摄制战争电影的先河。

王平简介

王苹(1916年9月2日—1990年12月28日),原名王珍,出生于省市,内地导演,毕业于南京中等高中师范科。1990年12月28日,王苹病逝,享年74岁。

王平人物评价

王苹的创作量很大,她的作品显示出一种内外融汇贯通的立场,一种特定文化氛围的规范,一种社会理想的风格表征。如果说在谢铁骊或谢晋的影片中还可以发觉心理和意识的动机,那么王苹的电影则主要是热情的颂扬和温柔的呼唤。

与其说她深刻,不如说她是执着,在她的艺术世界中,难以找寻繁复的痕迹,而更多的是简单和明快。她依赖那种切实可感的隐喻唤起观众的想象,并在直白的镜语中揉进温馨而舒缓的色彩,她把信仰和个人艺术品味巧妙地熔于一炉,铸就出某种坦诚而直率、流畅而晓白的艺术风格。

我国第一代导演有哪些

1、郑正秋

中国电影之父

郑正秋,导演,编剧。原名郑芳泽,号伯常。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青年时期郑正秋积极从事新剧评工作,1913年涉足影坛,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导演。主要编导作品有《劳工之爱情》、《玉梨魂》、《姊妹花》等***53部影片。

2、张石川

中国电影的开拓者

张石川,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他少年随舅父经润三到上海经商,先后供职于华洋公司、美化洋行。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一生***导演150多部电影。他的主要作品有《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等,故事性强,通俗易懂。

3、邵醉翁

成立天一公司,拍摄古装剧

邵醉翁,镇海县庄市朱家桥老邵人。其父邵玉轩,早年在上海经营锦泰昌颜料行。醉翁生于1896年,原名同章,字仁杰,号醉翁,在他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后,以号行。1936年后期,天一公司陆续将制片资材运往香港,建立香港分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天一公司结束在上海的制片业务,将全部资材运往香港分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建国后闲居上海,后在上海病逝。

4、任彭年

中国第一代武侠片导演

任彭年,上海人。1918年任职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21年执导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26年脱离商务自办东方影片公司,后改名为月明影片公司。由其执导的13集《关东大侠》,驰誉影坛。任彭年执导的武侠片,多由女侠为主角,饰女下的是他熟练武术的妻子邬丽珠。

5、沈浮

我国早期电影事业开拓者

沈浮,剧作家、导演,原名沈吉安,又名沈哀鹃、百宁,天津市人。自编自导自演喜剧片《大皮包》。1933年进上海联华影业公司,编辑《联华画报》,编导过一些影片。编创话剧《重庆二十四小时》、《金玉满堂》、《万家灯火》等。1959年加入中国***产党。曾任中国影协上海分会主席。

6、史东山

代表作《八千里路云和月》

史东山,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原名史匡韶,因爱家乡的东山,便以为名。 拍摄了描写农村改革的《新儿女英雄传》,获得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导演奖。史东山编导的影片,内容丰富,人物完整,具有历史的概括性与生活的真实感;在艺术上富于简练、明快、流畅的特点。

7、何非光

拍摄《东亚之光》被喻为一柄正义之剑

何非光,著名编导、演员。1930年赴上海,在电影公司当演员;1933年签约联华影业公司,任演员。1937年签约西北影业公司,后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1940年何非光在重庆拍摄宣传抗战的电影《东亚之光》,这部电影深刻揭露出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